很多人都曾经经历过脚上长“鸡眼”的困扰,但是这些所谓的“鸡眼”都是真正的“鸡眼”吗?
鸡眼
是一种形态学诊断,因其外形酷似鸡的眼睛而得名。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局部骨突部位长期受压和摩擦,“鸡眼”在立体面上呈倒圆锥形,其尖端压迫神经末梢而引发疼痛,行走时更甚。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体力活动的减少、所穿鞋子舒适度的提高,临床上鸡眼的患者已明显减少,而平时很多所谓的“鸡眼”,事实上并非真正的鸡眼。
1
跖疣
被当成鸡眼最多见的足病是跖疣。跖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同样会引起疼痛。但跖疣初期可单发,随着病程的进展,多数是成批出现,大小不一,不仅仅局限于骨突部位,表面常粗糙,可见毛细血管破裂结痂而成的“黑点”。治疗上较为棘手,冷冻、激光、维A酸制剂等都是治疗跖疣的常用方法,但是复发、形成疤痕等在治疗前常常需要综合考虑。
2
胼胝
另一种被当做鸡眼的足病是胼胝,也就是俗称的“老茧”。长期机械性摩擦是胼胝发生的原因,不断增厚的胼胝同样会引起疼痛。胼胝与鸡眼在形态上比较容易区别,通常呈蜡黄色片块,表面皮纹清晰。胼胝的治疗包括纠正足部畸形、使用软质鞋垫、定期足部修治等。
类似“鸡眼”的足病还有许多,比如:点状掌跖脚皮症、外生性甲下骨疣、粘液性囊肿等,甚至有些处理不当的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都可能会被当做“鸡眼”,医院由皮肤科医生及时做出鉴别诊断并给予正确处理,千万不要自行贴敷“鸡眼膏”治疗。一方面,“鸡眼膏”会引起局部皮肤红染、腐蚀、水肿,给医生在鉴别诊断和后续治疗上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可能会加重跖疣等病毒性疾病的病情。
文字:皮肤性病科范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