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临床表现,是糖尿病严重的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多发生于年龄较大、病程长而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若合并下肢动脉硬化,引起肢体缺血、出现间歇性跛行及休息痛、夜间痛、严重时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导致组织缺血性坏死。若再合并神经病变,下肢感觉减退或消失,局部抵抗力减弱,微小的创伤,如不合脚的鞋挤压、局部出现胼胝、鸡眼处理不当、皮肤轻微外伤即可造成感染。由于痛觉减弱或消失,不能及时发现病变,从而使伤口迅速扩大,造成足部感染,足底溃疡,足趾足跟坏疽。
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的足,皮肤无开放性病灶。1级:表面有溃疡,临床上无感染。2级:较深的溃疡感染病灶,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3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骨质缺损,部分趾、足坏疽。5级:足的大部或全部坏疽。
目前国内先进治疗手段:(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
1.无足部创面:横向骨搬运,局部神经松解
2.足部创面溃烂:
消毒液浸泡——有限抗生素使用——清创术——消毒液浸泡——横向骨搬运——带外支架消毒液浸泡。
典型病历(1)
患者李某,57岁,已婚;
主诉:糖尿病二十余年右足趾体坏死三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糖尿病二十年余,一直未进行正规处理及治疗,一年前发现左小趾坏死,在外院清创清除坏死趾体,手术后经过两个月换药后创口愈合。三个月前出现右小趾坏死及右足底感染,经手术治疗后换药无好转,转来我院就诊。
患者入院时情况,右小趾坏死,分泌物渗出,炎性反应明显;
入院每日泡脚,右小趾炎性反应逐渐好转,足底部开始有发红,皮温高,按压波动感,拟定右足底+小趾清创,患者术中足底内软组织开始坏死;
术后每日消毒剂泡脚,右小趾创口逐渐干燥,清创术后第七天拟行:右胫骨横向搬运术,术中情况术中采用小骨据截骨和皮肤软组织骨膜块不分离技术,来减少皮肤及骨块坏死的出现;手术后50天,仍每日泡脚,创口已全部愈合;
典型病历(2);
患者王某,66岁,农民
主诉:双下肢肿痛一年;
现病史:患者双下肢肿痛,双侧小腿色素沉着,一年来一直口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症状加重前来我院就诊;
诊断:双下肢糖尿病性脉管炎
入院前情况:患者双下肢色素沉着,肿痛难耐,经久不愈;
患者行横向骨搬运手术,术中采用小骨据截骨和皮肤软组织骨膜块不分离技术,来减少皮肤及骨块坏死的出现;术后第一天因侧支循环的刺激开放,症状大为改善,皮肤色素沉着变浅;
典型病例3
患者周某某,男,85岁。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多年,10年前曾因“间歇性跛行”医院行下肢动脉血管支架植入术。术后改善较明显。2年后症状再次出现并伴有进行性加重。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足趾疼痛,休息后可稍缓解,便未做特殊治疗。近期,患者开始出现左足第1、2趾溃烂,为进一步治疗来院就诊。
手术后1月
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优点
1减轻或解除糖尿病症状(消除疼痛、麻木、肢体发凉)
2最大限度的保肢治疗
3治疗周期短
4抗生素使用idd强度弱
5术后复发率低
6患者接受程度高
谢院长通过多年的临床积累,利用高超的技艺为患者造福。通过骨搬运解决了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问题,因为这样的新技术让受损的血管重建循环,在减轻患者痛苦的情况下又快速有效的缩短治疗周期。利用骨搬运新技术、创新的浸泡手法和国药外敷的联合治疗手段为糖尿病足治疗创造出新的奇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