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生周刊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的尾声,也是冬的序曲。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而凝结成。
霜降过后,昼夜温差变大,植被低头,百虫蛰伏,大雁南飞,人们也早做准备,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寒冬。
“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人生之路上,也凝结着许多铺在路面的冰霜,倘若毫无防备,奔跑时难免狠狠摔上一跤。鸟兽会在冬日潜藏,人生也有冬季,在这期间收敛锋芒、充实自己,待风霜洗礼过后,同样能够拥抱明媚的春光。
所谓“未雨绸缪,厚积薄发”,正是如此。
未雨绸缪,“霜”自融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写道:“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又道:“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彀雏。”
在人生的四季里,若“盛夏”时我们忘乎所以,丧失对时局的判断,忽略持续的精进,则会使自己在“深冬”来临之际应对乏力。
越王勾践在范蠡的辅佐下战胜了宿敌吴国。酒宴庆功之际,勾践却面无喜色。多年的相处让范蠡看出了勾践心中所思。
于是,范蠡早早开始筹备,最终带上家人离开了越国。临走前他还写信给好友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而文种却沉迷于当下的荣华富贵,并不为范蠡之言所动。
后来,文种果然受到勾践猜忌,最终在其逼迫下拔剑自刎,临终时感慨道:“悔不该不信范蠡之言呐!”而范蠡在离开越国后做起了生意,成了富甲一方的陶朱公。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得意时莫要自满,须知人生无常,正如霜降之后,也许午时还晴空万里,夜来就风霜扑面。
凡事多看几步,懂得未雨绸缪,更要懂得内敛自省。如此,地上的“霜”便会融化,走起路来才不“打滑”。
厚积薄发,“降”则升
提起“降”这个字,我们也许会一时间联想到下降、落下之意,无形中可能赋予某种消极意义。可“降”也能承载世间美好的情感:久旱的田地需要一场“降”雨;怀孕的母亲期待宝宝的“降”生;有志的青年渴望“降大任”于己身……
《道德经》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事物如何去影响我们,往往取决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它们。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北宋文学家苏轼将自己遭贬后被派遣去的三个地方和在那里创造的回忆,视为人生中最珍贵的桥段。
那些被旁人看作“失意”的遭遇,苏轼自己却怡然自得。远离了朝堂的纷纷扰扰,苏轼务农活,创美食,写诗文,赏好景。所谓的“挫折”激发了他乐观豁达的天性,并在不断的实践与积累中,升华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苏轼在遭遇人生的“霜降”之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以诙谐的笔触,将人生的画卷绘得多姿多彩。其一生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大多来自于这段时光。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蜕变往往伴随着阵痛,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就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和收获。
霜降过后,尽管昼夜温差变大,但人的体温却是恒定的。愿你我持有一颗平常心,无论时节更替、世事变迁,都能从容地路过人生每一道风景。
主播:zhq《民生周刊》新媒体编辑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