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记忆,古人编制过数首二十四节气歌。
比如:
正月立春雨水节,二月惊蛰与春分,
三月清明并谷雨,四月立夏小满方,
五月芒种与夏至,六月小暑大暑当,
七月立秋兼处暑,八月白露秋分忙,
九月寒露还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张,
冬月大雪与冬至,腊月小寒大寒昌。
歌诀中冬月又称子月,即农历十一月。
又如: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命通会》编著者万育吾说,为节气定名称,是有依据有讲究的。
春、秋两季,有“分”字,如春分、秋分,而不用“至”;夏、冬两季,有“至”字,如夏至、冬至,而不用“分”。
从立春到大寒,共二十四节气,它们各有其名称,而这些名称也都有来历和依据。
“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季的节气。
丑月即十二月结束,寅月即正月开始,这叫做“节”。
一个月之半,则叫做“中”。
“二分”即春分、秋分,是指阴阳各占一半,即阴阳二分势均力敌的时候。
“二至”即夏至、冬至的“至”。
从子到巳这六个为六阳地支,从午到亥这六个为六阴地支。
“至”是介于巳与午、亥与子之间的意思。
冬至的时候,亥(十月)的阴气盛旺到了极点,所以称冬至为子。
子就是止,此时阴气因盛极而停止,阳气便开始出现,所以也称“至”,至就是到来的意思。
夏至的时候,巳(四月)的阳气盛旺到了极点,所以称为午(五月)。
午就是仵,这个时候阴气开始出现,所以也称“至”。
从秋分起,水开始干涸,到了立冬,水开始结冰。
到了冬至的时候,水泉开始涌动,也就是阳气萌发,万物开始复生。
到了大寒的时候,江河里的水都结成了坚冰。
雨水的意思是:雨水起初是露,是霜,是雪,它们都是由水气凝结而成的,寒冷之极。
到了春天,暑气开始顺势而行,又是暑天的开始。
天一降水,人与万物都开始复苏。
春天属木,而生于水。立春之后,接下来的节气定名为雨水,是很恰当的。
按卦气说,正月为《泰》卦,这个时候天气下降,自然应当为雨水。
卦气二月为大壮,雷在天上轰鸣,惊醒万物,下面的节气自然应叫做惊蛰。
先雨水和后惊蛰,如此排列,也很恰当。
惊蛰的意思是说,万物都是由于震动而生出来。《易》卦中,震就是雷。
清明的意思是说,是由于巽而严整。
巽为风,风洁净而严整,所以叫做清明。清明就是洁净严整的意思。
《易》卦中,巽卦的卦象之一就是风。
谷雨节在三月中,是因为从雨水以后,地气开始萌动,到这个时候又遇雨水,土地便能够滋养各种农田作物。
小满在四月中,先哲对此有如下说法:
小雪之后,阳气一天增长一分,经过三十天就增长至三十分,而形成一昼也就是一天,这就是冬至。
小满之后,阴气也是这样天天增长。
四月是乾之终,之所以说“满”,是因为《垢》卦的初六爻说“羸豕孚蹢躅”,《坤》封的初六爻说“履霜坚冰至”。
这里的“羸豕”是比喻其小,而“蹢躅”则是比喻其满;“履霜”是比喻其小,而“坚冰”则是比喻其满。
万物出生之后怎样评说都是容易的,而阴气萌生之初评说就不那么容易了。
可见思虑之深远,这种深远的思虑是为了预先采取防范措施。
小雪之后,就是大雪,而这里只有小满却没有大满,用意并不难理解了,那就是事物的发展忌讳满盈。
三月中的谷雨,五月中的芒种,这两个节气是专指谷和麦而言的。
说谷,一定要推究它初生的时候。
谷是春天下种的,得木之气。
也就是得春之气越长越壮,到了秋天成熟就衰败了。
因秋为金,而金是克木的。
说麦,一定要推究它成熟时候。
麦是秋天下种,得金之气也就是得秋之气,到了夏季就成熟了,这是火克金。
六月的节为小暑,六月中气为大暑。
夏至以后,暑气已经盛旺之极,本不应当再说“小”,却又用了“小”字,即小暑,这是为什么呢?
《易经》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整个上半年的一半,都可以叫做暑,整个下半年的一半,都可以叫做寒。
正月是暑气的开端,十二月是寒气的终结。
因而大暑、小暑,只不过是就上半年的暑气而说的。
六月中暑气达到盛极,所以称之为大,即大暑,然而并未真正达到大的程度,其实还是小。
七月中为处暑,这个月份是暑气的终结,寒气的开端。
大火星向西流去,此即《诗经》中说的“七月流火”。
暑气在这个时候就隐藏起来,潜伏不动了。
所谓“处”,就是隐,隐藏起来,潜伏不动的意思。
白露是八月的节气,露是九月的节气。
秋季属金,金色是白色,金气则寒冷,白是露的颜色,寒是露的气性。
颜色先白然后气变寒冷,本来就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九月中气为霜降,此露气因寒冷而结成霜。
立冬之后的节气是小雪和大雪。
寒气起初是露,发展为霜,最后变化成雪。
霜之前是露,露由白而至寒,这就是白露、寒露两个节气。
霜之后是雪,雪由小而至大,这就是小雪、大雪两个节气。
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至于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诗经·幽风》有诗句说:“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觱发是寒初起的时候,所以十一月之后是小寒。
栗烈就是寒风凛烈的时候,所以十一月末为大寒。
大致说来,上半年主长生,有雨、有雷、有风,都是生长之气;下半年主生成,有露、有霜、有雪,都是成熟之气。
下半年只讲天时,不说农时,因为农时最紧急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
先哲说:“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意思是说,变是化的开始,化是变的结果。
立春、雨水之后,寒气逐渐变弱,到了立夏的时候,寒气就都化成水了。
小暑、大暑,其变化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立秋、处暑之后,暑气逐渐发生变化,到了冬至暑气都化为寒了。
小寒、大寒,其变化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先哲又说:“日月运行,而四时成,以其有常也,故圣人立法以步之。阴阳相错,而万物生,以其无穷也,故圣人指物以候之。”
意思是说,日月不停运行,从而形成一年四季。
这是因为日月运行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圣人就制定出法则,以便遵循这种规律行事。
阴气阳气相交,从而生成万物。这是因为,阴气阳气相交无穷无尽。
所以圣人就选择一定的事物,来象征阴气阳气相交,以便认识万物生成的情形。
综观六气,自始至终、或早或晚的运动情况,五运(五行)的时大时小,或盈或虚的变化情况,用最根本的法则来研究,用最精确的数字来考究,从而垂训示教千年万载,绝对没有差错。
经书上说:五天称之为候,三候称之为气,六气称之为时,也就是季。四时也就是四季称之为年。
又说:日为阳,月为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距离和轨道。
日运行一度,月运行十三度左右,所以大月小月加起来,共三百六十五天,而构成一年。
如果积气有余,也就是时间有多余的时候,可以作闰月。
经书说:日在通常情况下,在一昼夜运行一周天的一度,这就是一天。总共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天,这样运行一周天就是一年。
通常五日为一候,三候构成一气,一气就是十五天。
三气构成一节,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节。
三八二十四气,分别主宰四季,这样一年就形成了。
春分、秋分的“分”,是就六气而说的。
就是二月中六气的初气终结,与二气相交;八月中四气终结,与五气相交。
如果就四季而言,那么阴阳寒暖之气,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区分开了。
一昼夜分五十刻,也是按阴阳区分。
所以经书上说,“分则气异”,就是这个意思。
冬至、夏至的“至”,也是就六气而言的。
五月中的时候,司天的气到了它的位置;十一月中的时候,在泉之气到了它的位置。
如果就四季的时令而言,阴气、阳气到了这个时候,达到极盛状态。
夏至那天白天时间最长,也不超过六十刻,阳气到了这时达到顶点。
冬至那天白天时间最短,不超过四十刻,阴气到了这时达到顶点。
不论是夏至还是冬至,天候都没有改变,所以经书说“至则气同”,指的就是这一点。
二十四节气有“节”和“气”之分。
按位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为中气,简称“气”,合起来统称为节气。
*铭海国学、铭海文化。
*都是在“铭海国学”、“铭海文化”的其他平台发布过的旧文,更多文章另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