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自己的历史文化圈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宁“澡堂子”琐忆
赵邦明/文
原西宁市公安局户政处副处长,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先后在省市各级报刊书籍中发表文章50余篇。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宁城里人的居民生活、卫生条件还相当艰苦,一般市民都不具备在家里有洗澡的条件。
因此市民要想痛痛快快的洗个澡,都要到公共浴池。麻烦不说,对许多人家而言,真是个不小的问题,在当时多数人看来,几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其实,当年的洗澡绝不像今天这样经典或豪奢,浴池的男女界限分得很严,全西宁城找不见一家“夫妻浴”。浴室没门没锁,只挂半截门帘,男女误入浴室则绝无可能。
那会儿的西宁,公共浴池的数量是相当有限的,在我的记忆中有些名气的浴池是中南关的职工浴池、七一路的人民浴池、胜利路的西宁浴池就这三家。
前去洗澡的市民相当多,澡堂在开门前,早早就迎来了那些提包,携带小孩的男女老少。他(她)们围在门前相互闲喧着并排着不规则的队。尤其是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所有浴池人满为患,和买年货一样排长队。
浴池里面的场面是:白色蒸腾的热气迷茫一片,满头热气,脸红扑扑的澡客随着洗完澡退牌还拖鞋走出;温水大池子里面挤满了大人小孩,好像是大锅里下的饺子;一排排淋浴的位置大多已无空缺,此时方显出结伴洗澡的好处,只要有一个人占住喷头就不能须臾离开片刻,几个人交替着特意放慢节奏,没完没了,悠着悠着的搓、洗、冲。
从温水大池子里泡完澡出来的人,无奈之下只得赤裸着光身子,往往在一边干瞪眼看着。在浴池里为了冲洗等喷头,看人洗澡恐怕要比在饭馆里为了等凳子,看人吃饭要难受的多。
洗完澡回到休息室,修脚师傅拎着一盏带着灯罩的小灯和小板凳,带着修脚工具,在各房澡客间兜揽生意。修脚师傅特别辛苦,抱着澡客的一双臭脚,翻来覆去剪指甲、削死皮、刮肉瘤、挖鸡眼。从事此行的以江苏扬州人居多。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浴池一般营业到晚上六、七点钟,但关门不关张。晚上八点以后,浴池的休息室摇身一变成为旅店。按床位收费,比正规旅店要便宜一些。外地人到西宁出差办事,找不到旅店或为了节约开支,可在浴池的铺位上临时住一宿,第二天一早走人。
忆当年,笔者在天津出差时,因火车晚点实在登不上旅店的情况下,也住过“洗澡堂”。“住洗澡堂”是那个年代人所共知的事,也是那个年代的一景。
八十年代后期,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工厂,为改善大家的福利待遇,在生活区先后建起了澡堂,单位新建的住宅楼内逐步安装洗浴设施。
记得某一个单位为职工分配的新房,由于洗浴空间和设施不统一,在社会上流传出一个顺口溜——“领导干部躺着洗,一般人员站着洗。”洗浴时的身体形态反映出了当时的等级差别,这使得洗浴的内涵敏感起来。其中“躺着洗”是少数,但更多的是“站着洗”。
多年后,澡堂子纷纷改头换面,挂上“桑拿”、“浴场”、“洗浴”、“足道”等招牌,环境变好了,可当年对澡堂子的一些管理措施也由此消失了。
如果你看不清当下,就读读历史,因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如果你看不懂历史,请看看当下,因为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
动动手指,请在您的朋友圈中转发一下支持我们!
河湟文史编辑部小编不易,打赏随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