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鸡眼 >> 治鸡眼医院 >> 田家河说看病

田家河说看病

青少年白癜风原因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40608/4401279.html

说看病

文/田家河

人吃五谷,生百病。生病,就得看病。虽然每个人都奢望: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可事实上,人人都会得病,人人都要看病。王公贵族,以及平头百姓,无人可以例外。

不同的人,对待生病的态度千差万别。有的人举手无措,有的人病急乱投医,有的人却讳疾忌医。林黛玉是心病,自然无奈伤心,整天价以泪洗面。薛宝铎的病,自己也说不明白,觉得癞头和尚的医方琐碎而可笑。曹操久患头疾,一代名医化佗欲以利斧砍开头颅,取出“风涎”,治此顽疾,一代奸雄自然质疑、恐惧,如何能接受华佗的医法?不辨识人的鲁莽自然招致杀身之祸。讳疾忌医的鼻祖当属战国时代的蔡恒公,此公不但质疑名医扁鹊,更留下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名句。扁鹊所谓的“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也就是治病治早,除患除了的法子。历史上自然也有人对生病泰然处之,无所畏惧,关圣人刮骨疗毒的传说当属最勇猛的了,但毕竟是少数人的壮举。

病分轻重,有缓有急,轻重缓急也会发生变化。偶尔头疼脑热,不是什么的大事,简单地吃几天药,甚至可以不用任何药物就可以恢复健康。真正要命的病,高明的医术,先进的技术,也会束手无策,无力回天,让至亲至近的亲人难受痛苦。非典的那一年,突如其来的灾难,却是从普通感冒而起,迅速发展,似乎已经要威胁到全人类的命运,,需要全民皆兵,抗击非典。实在恐怖的要命,却也只是那一年成了气候,其后便销声匿迹了。然而也有一些病症,看起来很重而且很险,医院似乎已经无力回天了,建议放弃。换了个地方,放任自流,却慢慢地康复了,是因为生活环境变化了,或者生活习惯变化了,原先致病的因素消失了。所以小病不可大意,大病不可紧张,心态很关键。

古时的人们,看病自然寻郎中,药方自然是中药方,所以中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医自然算是国粹的了。中医讲究辩证兼治,望闻问切,照方抓药,治病救人。历史上的名医,医术世代相传,遗留下来的医学著作无比珍贵,千百年来,一直发挥着作用。至今陕西铜川还有药王山的遗址,传说名医孙思邈完成《千金要方》的地方。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更是贡献极大,将中医中药的推向了极致,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始祖。

现在的中医却渐渐地落败了,让人难以接近,认定那是江湖的玩意。其实中医的落败,不在于中医本身,而在于现时代某些行中医的郎中。红楼梦中王道士胡诌疗妒汤,恐怕是伤害中医最经典的故事,虽然是胡扯一通,但王道士至少还有些良知,敢于讲真话。况且王道士毕竟还懂得些药理,不像现在有些个自诩为祖传的中医郎中,每天不断地变换着坐诊的地盘,今天治肾病,明天治白发,后天治鸡眼,动辄以几千年的《本草纲目》开篇,大讲自己济世的妙方。其实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却善于胡吹冒撂,云山雾罩。更喜欢专治疑难杂症,没有行中医的本事,却有开大方的癖好,不治病,却添病,以至于病至肠胃,至骨髓,最终束手无策,无可奈何了。这样中医先生多了,经历的时间久了,百姓自然对中医失去了信任,中医也就要彻底地没落了。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药食同补,是说有些食物有药用的功效,可以预防某些不好因素的发展。绝非某些江湖先生生出的奇怪法子,吃绿豆,能治百病,于是开口吃绿豆,闭口吃绿豆;吃黑豆能长黑头发,吃核桃能补脑子,吃兔子跑的快,吃王八沉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中医就这样被这些自封的名医胡联系,乱联系地折腾完了。更有甚者说喝酒能治恶病,相信那肯定是喝大了,说的疯话。

质疑中医,自然现在人们都去现代医院看病。以西医的方案为主,设备检测准确,医生见多识广,兼以手术的治疗,经常可以除病除了。但西医的不足,多在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且经常会顾此失彼,远不及辩证兼治的中医医术的高明。中医没落了,但中药的生机还在。如若现代化的技术,能够兼收中医药的精华,西医与中医相得益彰,断了那些自言祖传中医的后路,岂不成就了中医药的明天。

医院虽好,却看病难。看病难,就苦了看病的人。如若你足够聪明,病又简单明了,看病半天时间足够了。如果你只感觉那儿不舒服,却又说不明白,那你可要受苦了。预约挂号、排队问诊、预约检查,然后医生才能判断你可能的问题,需要做什么样的治疗,一个完整的治疗过程大概一周的时间也未必足够。麻烦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非得经过几个循环,医院,查了好多科室,检查结果都没问题,可你仍然不舒服,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回事,怎样的法子能治好。历经磨难,心力憔悴,累自然不必说,那种无助的煎熬,就足够让你怀疑人生了!如果你仍是纠缠,负责任的医生,也可能会小心翼翼地建议你挂精神心理科的号,接受心理科的治疗。至此,你的麻烦大矣,不是简单的吃药打针就能解决的了。

心理病的起因多是心上结了疙瘩,轻易不容易解开,因此心病难治。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其实从口入的病,多是容易治的病,而心病却难有什么良方。心理上郁结,精神上压抑,日积月累,不善于排解,累积形成的顽疾,由此及彼,最终周身不爽,根子其实在心上。要治心理上的病,需要的其实不是药方,药物能疏通经络,却于心病关系不大。要治心病,亲人的力量往往比名医更管用。就像某个小品演的那样,要治愈老年人所患得多动症,仅仅需要儿子的陪伴。

虽说人吃五谷,生百病,但不同的人生病的缘故不会相同。在健康的问题上,不同年龄段的人,也会有不一样的认知。经常是青年人睡觉,中年人觉醒,老年人锻炼。年轻人,自恃年轻,往往不爱惜身体,有些坏的习惯,会埋下致病的引子,积习成疾是自然的事;人到中年,和医院打交道的次数渐渐地多了,才忽然间醒悟,身体是自己的,心态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淡泊名利,真正理解“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美好。等到退休,忽然闲了下来,便发觉自己一无是处,即便再有雄心壮志,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闲于是生事,就会感觉周身不适,吃不好饭,睡不好觉,锻炼加养生,却也是容易上当的年龄。其实而今老有所养,与其自己纠结,不如找自己的圈子,寻自己的乐子,活的有滋味,不求有什么样成绩,只论自己的爽心,放松心态,安享晚年,剃头洗脚,岂不强如吃药。当然也有些病,有遗传的原因,先天不足,是无可奈何的了,后天的锻炼却能够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健康有利。也有人小病不治,也有人小病乱病,久而久之,便显的严重了起来,以至于骨髓,司命之所属,回天乏力,遗憾终生。所以与其事后后悔,莫如科学从医。

归根结底,生病在所难免,看病是自然的事情。病来如山倒,病走如抽丝,此事不必挂心头。“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态,自然阳光明媚,心情舒畅,经络疏通,通达而且通透,自然身体健康。

生活的空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食李弗言苦,食梅弗嫌酸。不为身所累,且从心所安。”心安则境清,境清则神静,神静则身轻。身轻,病来绕道走,何须看病?

田家河,生活在西安的合阳人,工科院校毕业,爱好文学,喜欢习作。

金水文学感恩有你感谢您的赞赏支持

总编:金水(赵晓罡)编辑:周洁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jyyy/5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