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鸡眼 >> 治鸡眼医院 >> 中医外科学壹伍

中医外科学壹伍

第三节 疣

尹某,女,23岁。1年前颜面部皮肤出现小丘疹,自觉偶有瘙痒感,未经治疗,近来皮损逐渐增多,在两颧颊部散在出现粟米大小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数目较多,呈淡褐色,簇集分布,部分皮损沿表皮剥蚀处排列呈线状。

疣是一种发生于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于手背、手指、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疣之病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曰:“即燔其末,以久(灸)尤(疣)末,热,即拔尤(疣)去。”该文中即提出了采用灸法治疗疣。

本病西医学亦称疣,一般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等。尖锐湿疣归入性传播疾病内讨论。

本病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其中跖疣多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外伤、摩擦常为其诱因。正如《外科正宗·杂疮毒门》说:“枯筋箭乃忧郁伤肝,肝无荣养,以致筋气外发。”

西医学认为,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

1.诊断

(1)疣目 相当于西医学的寻常疣。多发于儿童及青年。

最初为一个针头大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以后体积渐次增大,发展成乳头状赘生物,此为原发性损害,称母瘊。此后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一般为二三个,多则十余个至数十个不等,有时可呈群集状。好发于手背、手指,也可见于头面部。病程慢性,有自然消退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搔抓、碰撞、摩擦破伤而易出血。

(2)扁瘊 相当于西医学的扁平疣。多发于青年男女,故又称青年扁平疣。

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针头、米粒到黄豆大小,呈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很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有的互相融合,常因搔抓沿表皮剥蚀处发生而形成一串新的损害。好发于颜面部和手背。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有时可自行消退,但也可复发。

(3)鼠乳 相当于西医学的传染性软疣。多见于儿童。

皮损为半球形丘疹,米粒到黄豆、豌豆大小。中央有脐凹,表面有蜡样光泽,挑破顶端可挤压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数目不定,数个到数十个不等,呈散在性或簇集性分布,但不相互融合。好发于躯干和面部。有轻度传染性,愈后不留疤痕,可自行消失。

(4)跖疣 相当于西医学的掌跖疣。发生在手掌、足底或指(趾)间。

皮损为角化性丘疹,中央稍凹,外周有稍带黄色高起的角质环,除去表面角质后,或见疏松的白色乳头状角质物,掐或挑破后易出血,数目多时可融合成片。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挤压则疼痛加剧。常在外伤部位发生,足部多汗者易生本病。

(5)丝状疣 中年妇女较多见,多生于颈项或眼睑部位。

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一般无自觉症状。

2.鉴别诊断

(1)扁平苔藓 与扁瘊相鉴别。该病多发于四肢伸侧、背部、臀部;皮疹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多数丘疹可融合成斑片,呈暗红色;一般瘙痒较重。

(2)鸡眼 与跖疣相鉴别。鸡眼多生于足底和趾间;损害为圆锥形的角质增生,表面为褐黄色鸡眼样的硬结嵌入皮肉;压痛明显,步履疼痛。

(3)胼胝 与跖疣相鉴别。胼胝也发于跖部受压迫处;为不整形角化斑片,中厚边薄,范围较大,表面光滑,皮纹清晰;疼痛不甚。

本病以清热解毒散结为主要治法。扁平疣、疣目宜内外合治,其余疣多采用外治为主。

1.辨证论治

(1)疣目

①风热血燥证

证候:疣目结节如豆,坚硬粗糙,大小不一,高出皮肤,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

治法: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方药:治瘊方加减。常用板蓝根、夏枯草、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熟地黄、何首乌、杜仲、赤芍、桃仁、红花、牡丹皮、赤小豆、白术等。

②湿热血瘀证

证候:疣目结节疏松,色灰或褐,大小不一,高出皮肤;舌暗红,苔薄,脉细。

治法:清化湿热,活血化瘀。

方药:马齿苋合剂加减。常用马齿苋、败酱草、紫草、大青叶、夏枯草、龙骨、牡蛎、桑叶、薏苡仁、冬瓜仁等。

(2)扁瘊

①风热蕴结证

证候:皮疹淡红,数目较多,或微痒,或不痒,病程短;伴口干不欲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马齿苋合剂加木贼草、郁金、浙贝母、板蓝根等。

②热瘀互结证

证候:病程较长,皮疹较硬,大小不一,其色黄褐或暗红,不痒不痛;舌红或暗红,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川芎、紫草、夏枯草、郁金等。

疣目、扁瘊皮损少者及鼠乳、掌跖疣、丝状疣一般不需内服治疗。

2.外治疗法 各种疣均可选用木贼草、板蓝根、马齿苋、香附、苦参、白鲜皮、薏苡仁等中药,煎汤趁热洗涤患处,每天2~3次,可使部分皮疹脱落。

(1)疣目

①推疣法 用于治疗头大蒂小,明显高出皮面的疣。在疣的根部用棉花棒与皮肤平行或呈30°角向前推进,用力不宜猛。有的疣体仅用此法即可推除,推除后创面压迫止血;或掺上桃花散少许,并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

②鸦胆子敷贴法 先用热水浸洗患部,用刀刮去表面的角质层,然后将鸦胆子仁5粒捣烂敷贴,用玻璃纸及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

③荸荠或菱蒂摩擦法 荸荠削去皮,用白色果肉摩擦疣体,每天3~4次,每次摩擦至疣体角质层软化、脱掉、微有痛感及点状出血为止,一般数天可愈。或取菱蒂长约3cm,洗去污垢,在患部不断涂擦,每次2~3分钟,每天6~8次。

(2)扁瘊

①擦洗法 用内服方的第二煎汁外洗,以海螵蛸蘸药汁轻轻擦洗疣体,使之微红为度,每天2~3次。

②鸦胆子涂法 用鸦胆子仁油外涂患处,每天1次。用于治疗散在扁瘊,防止正常皮肤受损。

(3)鼠乳

①挑刺法 用消毒针头挑破患处,挤尽白色乳酪样物,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患处,若损害较多应分批治疗,并要对挤出的软疣小体进行严格处理,避免皮肤接触。

②刮疣法 先局部消毒后用刮匙刮去疣体,部分大的疣体刮除后会有创面渗血,用棉棒压迫止血即可,亦可在创面上撒涂珍珠粉。

(4)跖疣

①外敷法 用千金散局部外敷;亦可用乌梅肉(将乌梅用盐水浸泡1天,混为泥状)每次少许敷贴患处。

②手术疗法 常规消毒,局麻下先以刀尖在疣与正常组织交界处修割,然后用止血钳钳住疣体中央,向外拉出,可以见到一个疏松的软蕊,但软蕊周围不易挖净而易复发,故挖后可敷腐蚀药,如千金散或鸡眼膏。敷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7天即可,否则腐蚀过深会影响愈合。

(5)丝状疣 除采用推疣法外,亦可用细丝线或头发结扎疣的根底部,数日后即可自行脱落。数目少者可用激光烧灼。

3.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①艾灸疗法 疣目少者可用艾炷着疣上灸之,每日1次,每次3壮,至脱落为止。

②针刺疗法 适用于疣目、跖疣。用针尖从疣顶部刺入达到基底部,四周再用针刺以加强刺激,针后挤出少许血液,有效者3~4天可萎缩,逐渐脱落。

③火针疗法 适用于疣目、扁瘊、跖疣、丝状疣。选用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白,迅速垂直点刺疣体顶端,疣体小者点刺1次即可,疣体大者需反复点刺2~3次,并用消毒棉签拭去疣体,一般1周左右自行脱落,若未完全去除,可再行火针治疗。

(2)物理疗法 根据适应证可采取冷冻、微波、电灼、激光等物理疗法,但多用于皮损数目较少者。应用时不宜过深,以免影响愈后,或形成过大的疤痕。

(3)西医治疗 外用干扰素、维A酸霜、咪喹莫特乳膏等;皮损泛发者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核苷类抗病毒药,或使用胸腺肽、卡介菌等免疫调节剂。

1.扁瘊忌搔抓,以防抓破后损害加重。

2.疣目应避免摩擦或挤压,以防出血。生于甲下者疼痛异常,宜早治。

3.跖疣应避免挤压。

4.鼠乳应保持局部清洁,以防抓破后自身接种,并应避免继发感染。

第四节 黄水疮

王某,男,4岁。头面、四肢红斑水疱2天。患儿数日前在农村居住1周后回家,2天前出现四肢散在脓疱,疱壁薄易破,露出糜烂创面,周围红晕,伴有瘙痒,随脓液流到之处即发脓疱,皮疹增多蔓延至头面部。

黄水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皮损主要表现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古代文献中本病又称“滴脓疮”“天疱疮”。如《洞天奥旨·卷十一》记载:“黄水疮又名滴脓疮,言其脓水流到之处,即便生疮,故名之也。”又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黄水疮,初如粟米,而痒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脓疱疮。

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邪袭于肌表,以致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而成。若小儿机体虚弱,肌肤娇嫩,腠理不固,汗多湿重,暑邪湿毒侵袭,更易发病,且可相互传染。反复发作者邪毒久羁,可造成脾气虚弱。

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亦可出现两者混合感染。

1.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儿童尤为多见,有传染性。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蔓延全身。

皮损初起为红斑,或为水疱,约黄豆、豌豆大小,经1~2天后,水疱变为脓疱,界限分明,四周有轻度红晕,疱壁极薄,内含透明液体,逐渐变成混浊。脓疱较大者疱壁由紧张渐变弛缓,由于体位关系,疱内脓液沉积为脓清及脓渣两层,形成半月状坠积性脓疱。疱壁破裂后显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黄水,干燥后结成脓痂,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脓液流溢之处又常引起新的脓疱发生。

皮损处自觉瘙痒,破后形成糜烂时疼痛,常可引起附近臖核肿痛。一般无全身症状,或轻度不适;重者可有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病程长短不一,少数可延至数月,入冬后病情减轻或痊愈。重者易并发严重疾病,如败血症、肺炎、急性肾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2)辅助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脓液培养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1)水痘 多在冬、春季流行;全身症状明显;皮疹以大小不等发亮的水疱为主,疱大者可见脐窝,可并见红斑、疱疹、结痂等各种不同皮损。

(2)脓窝疮 常因虱病、疥疮、湿疹、虫咬性皮炎等继发感染而成;脓疱壁较厚,破后疱陷成窝,结成厚痂。

本病治疗以清暑利湿为主要治法。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健脾为主。

1.辨证论治

(1)暑湿热蕴证

证候:皮疹多而脓疱密集,色黄,四周有红晕,破后糜烂面鲜红,伴附近臖核肿大;或有发热,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淡竹叶、黄芩、马齿苋、藿香、六一散等。若壮热者,加黄连、栀子;面目浮肿者,加桑白皮、猪苓、金钱草。

(2)脾虚湿滞证

证候:皮疹少而脓疱稀疏,色淡黄或淡白,四周红晕不显,破后糜烂面淡红;多伴食少,面白无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白术、砂仁、苍术、茯苓、泽泻、鸡内金、金银花、连翘、黄芩、葛根、冬瓜仁、藿香、六一散等。

2.外治疗法 局部治疗原则为解毒、收敛、燥湿。

(1)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2)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青黛散或煅蚕豆荚灰外扑,或用麻油调搽,每天2~3次;颠倒散洗剂外搽,每天4~5次。

(3)局部糜烂者用青黛散油外涂。

(4)痂皮多者选用5%硫黄软膏或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

3.其他疗法 早期系统地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病灶,清除或减少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抗生素一般选用敏感的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新型青霉素或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病变处禁止水洗,如清洗脓痂,可用10%黄柏溶液揩洗。

2.炎夏季节每天洗澡1~2次,浴后扑痱子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病变部位应避免搔抓,以免病情加重及传播。

4.幼儿园、托儿所在夏季应对儿童做定期检查,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的衣服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jyyy/49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