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这天,有机会游览了纪念唐代诗人刘希夷的园林:夷园。
其实那天是冲风穴寺而去的。寺院藏在山谷之中,入山口后,大概还要走个三里地才能到。
景区有小交通可以摆渡到寺院门口,但是放眼望去,两山夹道,苍松叠翠,加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这样葱郁静雅的美景这么好的天,在蜿蜒曲径中行走简直不要太享受,区区两三里地算什么呢,坐车可就太可惜了。
山道修得很好,两边大树遮天,此时是正午时分,走在树下都感到有些凉意。银杏叶已经开始变黄了,脚下不时踏过一片片小扇子一样的落叶,心情都跟着变的可爱起来。
大约走了几百米,只见右手边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古香积寺”,风穴寺名字很多,在北魏时就叫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这是大诗人王维《过香积寺》中的诗句。
往前一看,一座古朴的青灰色院落就在眼前,再近一步,看到了大门上的“夷园”俩字,哦豁,刘希夷!
唐朝诗人刘希夷的墓地就在风穴寺呀!怎么就把这茬给忘了呢?心情一下子激动了起来,那肯定要进去看看了。
进入夷园大门,迎面的一排翠竹像个屏风,翠竹前面是片开阔的草地,墓冢在草地那边,要想过去必须从两边的长廊小道绕过去。
穿过幽静的长廊来到墓前,刘希夷的墓冢就在高约两米的台子上。拾级而上,中间的青石浮雕很壮观,上面有条吐水的龙,那几条线应该是水吧,因为水生财。
刘希夷的墓冢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唐诗人刘希夷之墓”,这块碑是汝州文人在清雍正七年()所刻。
左边是三棵松柏,右边是刘希夷汉白玉雕像。
圆形的墓冢高一米,直径为2.9米,象征刘希夷享年29周岁。
墓冢后面的围墙上嵌有四块石刻,左边两块:一块是不知出自谁手的“唐诗”二字;一块是乾隆年间汝州知州王彝象撰写、癸卯科举人王墀书丹的重修刘希夷墓的说明,碑文字体端正,笔画平直,清晰可辨。
中间一块是书法大家楚图南于年3月书丹的“唐诗人刘希夷墓”几个大字,古朴庄重。
最右边刻的是明代书画家徐渭书写的刘希夷代表作——《代悲白头翁》。
早就知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经典出自这首诗,但是从来没有通读过全诗,不知道诗里写的啥。这一次,在刘希夷的墓冢,站在徐渭洋洋洒洒龙飞凤舞的手书碑刻前,手指着碑文,一字一字的指读这首名篇:“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哇,刚一读就被这清丽婉转通俗易懂的头两句吸引住了,暮春时节的洛阳已是落花纷飞,桃花李花不知要飘向何处……
没想到这首诗写得这么好,自己完全被这富有感染力的诗句所吸引,一口气指读完全诗。
刘希夷这首《代悲白头翁》语言优美,音韵和谐,配以徐渭潇洒的行草,真的是相得益彰,美不胜收,看着真是艺术享受!
据说,《红楼梦》中黛玉的《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用词与意境显然是模仿了这首诗,可见此诗的魅力。
最后,来到刘希夷的汉白玉雕像前,只见他身穿官服头戴官帽,左手背在身后,右手握一书卷,似若有所思的看着前方,“美姿容”。
整个人物的气质正如知州王彝象所说“集婉而多风,不失温厚……”
刘希夷(约-),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
唉,好可惜呀,这么一个有才之人,被他舅舅宋之问给害了,才活到了29岁。
据《刘宾客(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刘希夷诗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
汝州的后人没有忘记这位汝州籍的大诗人,将他的墓冢安设在风穴寺山门东侧,这里背依龙山,面朝黄虎山,一个绝佳的风水宝地。
从唐朝到现在,历经一千多年,刘希夷墓地也是几经磨难,不仅没有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且在今天得以“夷园”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摘录几段“平顶山市史志”中对它的介绍:
墓始筑于唐,原为土冢,唐时墓前植有柏树。千年后,树高近三丈,一株四人方可合抱,树茎分三枝,故称“三柱香”。另一株需五人合抱,树荫面积百多平方,状如巨伞,故称“一蓬伞”。解放前遭毁。
清朝初年,刘希夷墓年久失修,只剩下一个土丘,清雍正七年(年),汝州文人用青石将刘墓护砌,周围广植松柏,并立碑刻“唐诗人刘希夷墓”。使刘希夷墓成为汝州一景。光绪二十四年(),州署在墓周用青砖砌成长宽各5米,高2米的透花围墙,临路辟圆券门,门口立雍正十年所刻碑石。
文革时墓被平,年,在张绍文等24位知名人士倡议下,原临汝县人大常委会于同年6月14日第22次会议通过,县财政拨专款5万元,于年建纪念堂厢房各5间,大门一个,门额请张绍文先生书丹“夷园”之名,并刻墓碑一块立于墓前。但因管理不善,5间纪念堂不久被山火焚毁。
年,风穴寺文管所砌园林式围墙近米,年重建纪念堂5间,又将一对清代石狮移立门前。
年秋,用青石重砌圆形墓冢,高一米,直径为2.9米,象征刘希夷享年29周岁。
墓冢后面的围墙是近几年新修的,而且嵌入了本文前面介绍的四个碑刻。这几个碑刻加得真好,立马提升了墓冢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对刘希夷对整个夷园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禁“使人过其地而肃然起敬”(王彝象语)。
站在台阶上俯视整个夷园,翠竹环绕,绿树成荫,北边不远处就是千年古刹风穴寺,真是一个幽静、栖身之所。
刘希夷早夭是不幸的,但是千百年来汝州民众没有忘记他,为他修建了这么好一个夷园来纪念他,他若地下有知,也许会感到庆幸吧。
#我的旅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