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刚过了三轮,还来得及

写在前面?

拟录取了,非常感谢王道和各位前辈、研友一路以来的帮助,饮水思源,写下经验帖希望能帮助到后来者。

在我备考的一年时间里,看过几十篇的经验帖,深感前辈大佬们的经验具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因此本文不会详细描述我的整个备考过程,而是更倾向于分享我踩过了哪些坑、收获了哪些经验。

作者背景和成绩?

本人信息:本科通信,绩点中下,六级+;

初试成绩:总分+,政治70+,英语80+,数学+,计算机+;

本科学过数据结构,其他跟计算机关系不大。

关于择校?

依然记得去年软微在各大考研群刷屏、频繁登上热搜的景象,今年很有可能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我当时也差点被唬住,也在想自己到底在博弈的第几层,不过考虑清楚这几个问题以后,我就没有再犹豫了:

1.Top2(名校情结)

2.在北京(工作机会+个人倾向)

3.初试复试7:3(跨考友好)

4.实习机会多(比起科研更想实习)

5.招生人数多(不容易炸)

6.考数一英一(擅长英语,资源丰富,数一对我是个debuff[捂脸])

如果你想清楚了这些问题还是无法决定,不妨想一想:

1.你是否能承受万一没考上的后果;

2.你报了其他学校,考上以后是否会后悔。

每年都能听说好多同学,求稳报了一个自己不太想去的学校,结果发现分数绰绰有余,不想将就只能二战,多可惜。

当你根据这些实际的问题做出选择以后,你就大可不必再去管那些博弈的人了,因为你的选择不会让你自己后悔。

关于数学/不擅长的科目?

这是我踩过最大的一个坑,我当时看一个数学高分学长的经验帖,买了一本很难很厚的练习册,认认真真地一题不差全部做完,还详细记录了错误情况,天真地以为自己这么认真地对待数学,高分肯定是信手拈来。

然而做完以后我开始做真题,平均分+!那时候大概已经是10月了,简直要命,我走了跟那个学长一样的路线,而他在真题阶段平均分已经达到了+。

后来多亏了我的一位好兄弟帮助,才分析出原因所在:

1.我数学本来就很差,不应当好高骛远硬刚高难度练习册;

2.硬刚之后只是当时会了,而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只需几天就能忘光;

3.脑子里一团浆糊,没有形成知识体系。

还是这位好兄弟,在我数学眼看着要崩盘的时期,帮我制定了救命方案:

1.认真做多遍真题,错过的题不能再错;

2.分析真题中每类题的解题步骤;

3.把重点放在简单题和中档题上。

可能你的数学基础非常好,不需要我这种保底的笨办法,但我认为上述方案不但适用于数学,也可以适用于其他任何你不擅长的科目。

如果让我重来一次,我会在刚刚对知识点有最基本的了解的时候就立刻开始刷真题,这样我可以快速地抓住重点、形成知识体系。

在保住简单中档题那一百多分的前提下再去学习有难度的题才能将知识点联系起来,不然上来就一股脑地把所有知识点不分主次不分难易地往脑子里塞,只会在短时间内忘光,除非你确信你可以消化得了。

合理评估自己,如果认为自己确实不擅长,不如把目标放低,结果反而会更好。对于我来说,数学目标定在可能最终只能考,而目标改为以后最终确实考到了。

关于计划?

1.我一开始定的计划既太过详细,又太过模糊。

详细是指我总能高估一天内能做的事,最后完不成当天计划,心情受到影响,进而长时间摆烂。

模糊是指我的计划中经常出现“每天xx页”的内容,这样很不好,每章难度不一样重要程度也不一样,不应当这么简单地计划。

我认为比较好的方案是从后往前反推。

拿数学举例。去年12月26日考试,考之前需要空出两天查漏补缺,再往前我计划至少刷四十套模拟卷以及二十套真题,这样一来我就知道,我的二轮截止日期是10月中旬左右,再往前推,我可以得出我概率论、线代、高数各自的截止日期。

这样计划可以保证自己的进度不会出大问题,并且由于“死线”的压迫感,也能一定程度防止摆烂。

2.开始阶段要集中时间突破单个学科。

我一开始妄想齐头并进,计划是“每天每科各看xx页”(恐怕不会有谁比我这个计划更愚蠢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每科都没学懂,然后光速遗忘。

到后期你才有实力将各科综合起来复习,开始阶段务必要单点突破。

关于政治?

1.最后套卷阶段选择题一定要多刷、反复刷。

选择题的记忆量实际上非常大,我看的那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jybd/9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