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有序开展着,而最让我头疼的就是每天的点心环节了。每当这个时间我发现我们班孩子唯一不变的是盘子里和杯子里的点心。眼看着这种状态持续了好长时间,怎么样才能解决这种问题呢?
调查缘由,理清问题
幼儿园的点心如此丰富,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吃呢?于是我决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俞老师,我在家里喝过牛奶了,我不想在幼儿园里喝了。
番薯皮太难剥了,我不会。
我不喜欢吃这个。
调查表
我们向家长投放了调查表,通过调查表我们发现家长对幼儿园的点心、水果、午餐的时间间隔并不清楚。因此没有合理安排早餐的量。另外孩子在家里吃粗粮较少,还有一些孩子没喝过牛奶,多数由长辈喂。
统计表
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和家园沟通,将孩子的表现进行了分析。
四不现象不感
对食物不感兴趣,发现有部分孩子在上幼儿园前没有喝过牛奶,他们喝的都是奶粉,因此他们有可能是对牛奶味道的不适应,导致他们不爱喝。而有一些食物他们也没有吃过直接蒸的做法。
不动
家里老人的过多的包办代替,使他们根本不想抬手自己吃。
不饿
通过调查表和个别访谈,了解到有小部分家长对于幼儿园的点心、水果、午餐时间并不清楚。另外了解到来园较晚的几个孩子的起床时间在8点左右,而8点半左右他们才在家里吃过早饭,而他们吃的早饭的种类和我们幼儿园的相似。而我们幼儿园的点心时间是在9点。因此他们根本就是不饿,所以不想吃。
不会
对于有些食物不会剥皮,导致他们不想吃。技能上的困难使他们对于有些食物根本提不起兴趣。
多种策略,逐一击破
前期铺垫,家园合作——“破”不感
制作菜单,熟悉食物
菜
单
提前介绍菜单,让孩子对接下去一周将要吃的点心不再陌生。
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了解番薯、南瓜等食物是如何生长的,并且初步了解他们所蕴含的食物价值。
食堂嬷嬷和我们讲解了幼儿园的五谷杂粮是如何制作的。
1
2
3
我们也在幼儿园尝试了制作豆浆,孩子们纷纷表示太神奇了,说我太喜欢喝豆浆了。
调整作息,控制食量——“消”不饿
适当调整作息时间,部分晚起的孩子适当早起半小时,适当减少在家的早饭量,并且希望当天的早餐品种和幼儿园的能有所不同,避免味觉疲劳。
互助练习,提升技能——“去”不会
家里也要练习哦
开始改变,开启自主——“改”不动
01
自由决定,改变方式
从被动等着保育老师分
到主动拿取
第一次尝试
通过第一次的自主尝试,我惊讶的发现今天光盘的人数竟然有15个,是平常的3倍左右。于此同时也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秩序很混乱,于是我进行了分析和反思。罗列了以下四大原因:
1.个别孩子不主动,坐着干等着。
2.对于豆浆倒多少的量不清楚,有的过多,有的过少。导致倒翻现象时有发生。
3.对夹子的使用有困难。
4.不会排队,秩序混乱,较为拥挤。
对于出现了那么多的问题,到底还要不要实现点心的自主呢?我听取了孩子的想法。
我喜欢柴老师帮我放好,因为方便。
我喜欢柴老师放好,因为我不会拿。那个太难了。
我喜欢自己拿,因为我可以挑自己喜欢的。
我也喜欢自己拿,因为我想拿一个大一点的。
我也要自己拿,因为自己拿的才好吃。
有19个孩子举手表示,我喜欢自己拿。
5个孩子举手表示,喜欢柴老师放好。
还有2个懵懵懂懂,不太明白战况。
为了尊重孩子们的想法,也为了让孩子能养成不挑食,独立进餐的好习惯,我们还是决定开启自主点心模式。
解决问题
投放流程图
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发现光有流程图还不能够很好的引导他们,拥挤现象还是存在。于是我们进行了空间位置的调整,增加了箭头标志和圆点的辅助。
再次尝试,标记辅助
有了标记的辅助,我们的队伍变直了,速度变快了!
由一张桌子增加为2张桌子,解决了拥挤现象。
点心拿取处增加三个位置点,并进行延续,避免插队现象的发现。
增加剪头,孩子们可以依据剪头方向进行走位。
了解多少是半杯
直观了解什么是半杯
直观感受,搭配技巧
经过简单的了解后,我发现在实操中孩子们还是存在问题。于是我们再一次进行了讨论。
你们知道牛奶倒多少是半杯吗?
我知道,我知道,半杯的意思就是杯子的一半。
是啊!那一半在哪里呢?
就是中间啊!
妙计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进行了多次尝试,终于在某一天的过渡环节我听到有个孩子在数数,突然想到,能不能用数数的方法来计时,从而控制量呢?于是我请孩子进行了尝试,在尝试中,我发现孩子们数到五基本上就可以达到半杯的量了。
增加勺子
满足个体差异
02
问题升级,自我解决
“哎呀,倒翻了怎么办?”于是孩子们主动想到了用毛巾擦。毛巾的投放,不仅让孩子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更是让他们在互相帮助中增进了与同伴的感情。
自己解决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03
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