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杞县志》:城隍庙肇祀载籍无考,有唐以来,稍稍名见。高皇帝登基之明年,诏天下府州县立庙。
城隍庙的建筑,屡经修建。《志》载:在县治东,明洪武二()年,知县曹以崇建。永乐八()年知县张以善,宣德十()年知县舒漠,成化六()年知县张俊增饬之。弘治二()年知县魏昭为正殿五楹,两廊十四楹,寝宫三楹,翼以碑亭、纸炉、井厩、庖厨。嘉靖三十三()年知县蔡时雍修,万历十()年知县苗朝阳增修,清朝康熙三十一()年知县李继烈重修。碑记较详,文长从略。
其建庙主旨:发挥神权以人感神之道,严庙饬像,望而怖之。皇祖之训,天地之间,无不有鬼神。民国以来,北伐告成,全国统一,当时只记得冯玉祥督豫时,将所有神像一概毁坏,号为破除迷信。
二、庙前
本图片来自网络
城隍庙门是一座高高石牌坊,靠东边墙下是姓孟的梨膏糖店,自制自销,任人佇立观看制作。冬季做山里红,粘糖的糖葫芦。山门西边是家住银子井的李二算盘京货铺,多是样式新的日用品及化妆品。他家两个女孩儿看摊儿,清秀大方,当时旧风俗过渡中,是新鲜的了。每天看着两扇大门上的神像,已无可怖!山门的石阶都刻防滑纹路。对面黄家面条铺,四季应时,面条薄而长,人力擀切。
三、山门里
走进山门里,路东第一家专做葱油饼,接着是韩金铭轿铺,兼承办喜忧之事。业余兼训高跷队,重大节日演唱警示醒人的歌曲,惜早逝而后继无人。
再前有一菜馆儿,接着是一排多年用麦秆儿盖成的草棚,靠里的屋子是他们自用,每天早上和面、择菜、调馅、擀皮儿、捏包、饧饧,放入大平底锅里。锅盖儿也是麦秆制成,大灶下用风箱鼓风,等水煎包皮儿变成焦黄,油露露流油似的,盛在木花盘里,四处叫卖:“热哩,包子……。草棚下另一端,一条长低桌凳,有糊涂、豆沫、大米绿豆稀饭,令人印象较深的酸辣胡辣汤。供给吃喝,捎包,则用干净荷叶包妥捆好。这家生意从来未有广告,那些工作人员全身似油漆过的,形成自然活广告。打烊,洗澡,换干净衣服,又复常人样了。
向前走是皀爷庙,因为戏台是旧式的,扒了,仍改为建成戏院子。新戏台仍有两只公鸡头钉在原地,在出将入相门中间,听说新戏台祭过了,演戏时不会出意外的。四周也挂满了移风易俗,演古鉴今,忠孝节义,阳春白雪等布联。戏班也常换。官戏班有五(捕)班六班两台。
杞县的梆子戏狗妞陈素真,豫剧中一代坤角。她的豫东调,仍流传着。抗战时她在西安等地,胜利后,听说她在开封也义演。曾闻资助办小学及设临时教济所。同时,尚有白菜心刘荣花等名伶。时在民国20年至26年抗战前。一般生活虽穷苦,尚有戏看。
靠大戏楼,有一古董摊子,过时代排不上用场的物品,有帝制时遗留下来的皮靴,一块像树皮的象皮,每天早上搬出来,对观者如数家珍讲说。主人的名字都背地叫他翟老章。
大戏楼靠西边有张桌子。押五毒的,文宝以古诗句空一虚字,并列似是五个答案,原案在纸条下边。用布套盖,押好抽出以决输赢。这不是文盲的玩意儿。回头再说山门里左首第一家周家书铺(家住黉学胡同,他家兄弟们都是我父亲的学生。老二周福治,是我连襟。)老一辈以担挑游书馆为生,开书店后,摆出文房四宝,上下《论语》《三字经》《千字文》等,跟随时代,换上书评,古典说部,接着又换上字典、词典,各级教科书,文具有钢笔、铅笔、彩色蜡笔,而销量大增。又在北大街路西开设分店,他隔邻是一家丸子汤铺,后也增设卖羊肉汤。再走是几家饭铺,门前有卖馍的架子,杞县的雪白蒸大馍,是驰名的!探望亲友充作礼品。其余小米面馍,是以斤计价。我记一谚:早起窝窝头,晌午窝窝头,后晌(晚上)改改调,一锅“将军帽”。
接着是几家回胞家的牛肉铺,羊肉铺,两三家元宵铺,都是特别干净。那家姓白的铺子稍大,连炉子都用白石灰和上淡红而成优美色调以醒目!实在使斜对面的水煎包铺子不能比论!
有天上午,有位乡下老大,早看顺眼,走进捡个位置坐下,掌灶先打招呼:“老大!要下多少?”老大打量着没鸡蛋大的玩意儿,来十个垫垫肚子:答:“十个”。白丸子滚水下锅,三滚盛出端上。老大觉得这小碗儿,给我七碗八碗也不济事,这十个有啥稀罕,一边打量,一边用筷子夹起一个,滑溜溜的猛往嘴里一送,没翻个儿囫囵吞枣到喉咙里了。他哪晓得这元宵说有多烫就有多烫,就在食管中刹那间烫的忍不住向后一仰,倒在地上打起滚来,竟塞住气管,一口气没上来,一命呜呼!
靠近大戏楼后的屋子里,是几通高大的石碑,石碑下座是石刻仰头大型乌龟,外围木栅,里面黑暗,有几位乞丐作栖身之所。
四、大戏楼
大戏楼左右两边通道,楼下也是一大通道,左右也住人,有两家专织花裤带的。
大戏楼位于城隍庙的中心,坐南朝北,正对大殿,演戏、开大会及名人讲演,演话剧,夜晚演露天电影等,演戏时时常见一付对联:“天下事无非是戏,世上人何须认真。”
我印象较深的,再早些时每逢演戏,有位老人爬上戏楼,独坐台上角落看戏,都称他是水鸡。民国二十六()年,“七七”抗战,我县开大会,乡长韦品方(韦孝儒字)讲的非常激动而感人!激起抗战的坚志!
大戏楼的院子里,五花八门,样样皆有,卖艺耍把戏的,耍狗黑子(熊)的,变戏法的,卖大力丸的,江湖郎中看病的,卖药的,拔牙的,唱扁担戏的,耍猴子的,唱道情的,唱大鼓书的,唱坠子的,卖茶的,卖青瓜梨枣的,割鸡眼的,点雀子的,套圈的,摇大糖的,推平鹿车卖甘蔗的,卖青皮萝卜的,卖花生的,拉洋片的,看西洋景的,数五老二的,算命看相,白露鸟叨卦的。(卦词)1、人家撞钟我撞钟,人家撞钟当啷响,该我撞钟哑了声。2、今也攒,明也攒,攒了钱,买把大雨伞,一阵大风吹跑伞头去,两手抱根空竹杆。有些小贩,货到地头死,销路不畅,大喊先尝后买。给钱就卖倾销。
周围廊房,都是商店,京货,日用化妆品,布匹等,当时最时髦的是天蓝色的阴丹斯林布。土布虽耐用,这些店里似乎少见!
现在的城隍庙商场
靠西北角是一家悦亭商店,赶流行,最早是照相馆,又改扩成书店,因市场需要,又卖印刷机,生意兴隆。说到这里热闹和景况,只有开封相国寺相称孟仲。
五、大殿
大殿前高台四周以方青石板为栏,石板间有刻兽头形的石柱,仿宫殿式。大殿前一对高大青色石狮子,以石润可猜天气。闻日寇犯杞时,这庞然大古物,惨遭搬移不知去向!
大殿分两进,前殿里高悬一只大算盘,约有一人多高,丈把长,算盘子儿有瓜大。昔日神权时代,虽求人人心平,其凭算工具,唯有算盘而象征人心!俗说:人算不如天算!宗教哲理明然。昔城隍爷袍服常换,以增加信仰力,听人传说木刻身体关节有机关,若用力按其膝盖能自立起。其余小鬼的胳膊是木架麻缠,外用泥塑。小时候大人告戒,不可随便进城隍庙,不慎遇上修塑神像,匠人把你脚印土和在里面,就会得病而死。大殿改修成室内大会堂。也开过商展会。门外时常挂着彩色布书,有挖舌头的,下油锅的,太多了,使人不敢有做坏事的念头。里面是读圣谕的,一人唱,一人解说,听众多是妇女。我的幼年常在母亲的伴护中在大殿前的青石板上度过。
六、大殿后
城隍庙虽经过盛世,但自改称中山公园后,再无往日的“神”威了。大殿东有庙产管理委员会,虽有人出资改建成戏院子,好景不长,就停业了,相对是沂春池澡堂子。连着是露天厕所。
后大殿改成县立图书馆,有二十五史、四库全书等,我无法看懂,但是各种报刊,是我最爱看的。图书馆并列左手是一商店,右是国术馆,空场中每日午后至夜晚,都有青年人在练功夫,训练出十几位省级武士。有徐若愚等。我也常与同学侯傅民出去看操演。提起国术,吾县曾举办过两次打擂台。武学已经在乡镇都很普及。
七、结语
城隍庙里的古槐树
民国二十七()年春天,我离开杞县,迄今已是半个世纪。这个熟悉的地方和人物,怎能忘怀!城隍庙依志载约计已有三百八十余年,历经明、清朝代,往日神权时代的基地,终于没落。但是它留下诚朴,良善,安详的种子,仍然随之散发。
公元农历元旦(正月初一)
作者简介:张景仁,杞县平城乡黄寨村人,后移居城关镇。年随国民党军败退台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