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一直让培训机构纠结的问题:别的机构都有APP了,我也想用,万一我用了第三方的APP,学员信息会不会被盗取?
很多机构校长都会在这个话题上头疼:
自己研发APP太费时费力,且技术和资金支持不够;如果用第三方平台的APP,学员信息会被搜集盗取吗?APP会给学员推送各种垃圾广告吗?会不会影响学员的使用感和体验感?非常能理解校长们的心情,毕竟好不容易招来的学员,万一因为APP上面各种广告垃圾的推送导致家长和学生体验感不好,认为机构是在打广告,学员流失可就得不偿失了。更有甚至,一些第三方APP服务平台会搜集机构学员的信息,从而进行转卖套取利益。
这个问题其实不仅仅出现在教培行业,在其他各行各业的APP类型中,都会存在这种问题。
之前工信部就通报了年第三批侵害用户权益的App名单,共有58款应用软件在列,包括去哪儿网、迅雷直播、天弘基金、博时基金等。被通报的APP所涉问题主要有:账号注销难、私自或超范围搜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等方面。
在今年两会上,有委员也专门针对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提出建议。
四部门规定常见类型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简称《规定》),明确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规定》自年5月1日起施行。
根据《规定》,App包括了移动智能终端预置、下载安装的应用软件,基于应用软件开放平台接口开发的、用户无需安装即可使用的小程序。
为了规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收集个人信息行为,该文件规定并列举了常见类型App的基本功能服务和必要个人信息范围。
具体规定内容学习教育类App的基本功能服务为“在线辅导、网络课堂等”,必要个人信息为: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电子图书类,基本功能服务为“电子图书搜索、阅读”,无须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
远程会议类,基本功能服务为“通过网络提供音频或视频会议”,必要个人信息为: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网络直播类,基本功能服务为“向公众持续提供实时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信息浏览服务”,无须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
短视频类,基本功能服务为“不超过一定时长的视频搜索、播放”,无须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
运动健身类,基本功能服务为“运动健身训练”,无须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
实用工具类,基本功能服务为“日历、天气、词典翻译、计算器、遥控器、手电筒、指南针、时钟闹钟、文件传输、文件管理、壁纸铃声、截图录屏、录音、文档处理、智能家居助手、星座性格测试等”,无须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
从规定中可以看到,就学习教育类APP而言,从今年5月1日后,用户只需要提交注册必须的移动手机号码即可。
天天乐学作为面向K12英语教培行业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其实从建立之初起就一直遵循踏踏实实给机构提供服务的原则: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员,注册APP账户只需要移动手机号;服务全国上万家培训机构,从未收到任何学员信息泄露投诉,也坚持不搜集学员信息;无论是教师端APP还是学生端APP,坚持以学习内容为主,杜绝任何形式的广告链接和垃圾信息,进入APP只能看到学习内容,不会被无关内容干扰。正是因为这份对初心的坚持,才让天天乐学发展到现在。
除了保护机构学员信息,防止数据泄露,天天乐学还从技术上去保护机构研发的知识产权。
现在很多机构都很有版权意识,自己研发的教材教案,制作的PPT课件等,都会表上水印打码,但是仍然避免不了给网络搬运工各种偷取传送:
学员或者家长偷偷把机构老师分享的学习资料转发分享给别人;被转发分享的教案或者学习资料又通过裂变式传播成为其他机构套取流量的砝码;机构的优质老师离职也会偷偷带走机构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研资料;所以,应该怎么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呢?
1.把控源头:资源无法复制
2.截断渠道:禁止传播流通
3.惩罚末端:起诉买卖双方
可以看出,后两条的执行难度极高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无法实现
百度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