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下在脑海里的雪

白雪漫天飞

有你便美丽

Thebeauty

insnowywinter

编者按:

这是一次“捏造”训练。哈哈!杭州今年还没有下雪,孩子们还没看到雪。但这并不影响孩子写“下雪即景”,因为在他们十数年的生命历程里,已经有了很多关于雪的经验。当然,不同能力的孩子对自然的感受力是不一样的。这点从孩子们的文章中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

这次孩子们写“下雪即景”,主要问题还是对“即”字理解不到位。依据新华字典解释,这里应取当时或当地。也就是当时的风景,或者当地的风景。说透彻一些,就是时间跨度不能太长,老师认为两三分钟以内为佳;观察视角应固定,站在一个地方,以一个“取景框”即可,移步换景写是大忌。

具体看看大家的文章吧!

?

《下雪即景》倪蓁

《下雪即景》俞庭莹

《下雪即景》项天慈

《下雪即景》付雨萱

《下雪即景》吴菡

《下雪即景》周成菲

《下雪即景》鄢文昊

《窗外的雪花》徐莎茗

《下雪即景》李沿成

《下雪即景》赵若希

《下雪即景》杨泽轩

《回忆中的雪》骆宜楠

《落雪即景》高硕

《下雪即景》王萧涵

《落雪即景》何敏皓

下雪即景

——倪蓁

在我印象里,杭州即使在冬天也不怎么下雪。可是有一天我一睁眼就听到爸爸激动地对说:“倪小蓁,外面下大雪啦!”我一骨碌爬起来,手忙脚乱地穿好衣服,冲到天台看雪。

我在天台的门口看着,地上到处铺满了厚厚的雪,就像一块巨大的奶油一样。它由颗粒状的碎冰构成,上面的冰还是松软的,下面的冰已经冻得非常硬了。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有一种别样悦耳的感觉。这些小冰晶上面还残留着几片完整的雪花,我蹲下来看了看那几片雪花,他们是美丽的六角形,上面有着非常别致的花纹。我抬起头来,许多美丽的雪花飘飘扬扬地洒落到地面上,被风吹得在天上飞舞着,打着旋儿地落到地面上。我好不容易接了一片雪花在手中,刚想好好看看,它就在我的手中融化了,只留下了几滴冰凉的水珠。

我向远处看去,天台上的花草无不盖着厚厚的积雪,有几片叶子,甚至被积雪压得弯下了腰,在寒风中一摇一摆。哪怕是微小的青苔,上面也结满了细小的冰晶。像一粒粒小到不能再小的玻璃弹珠。

远处的山,树,楼房和人们都被纯洁、美丽的雪花环绕着。雪花们在一切楼房上跳着圆舞曲,没有哪座楼房或者栏杆没积满厚厚的雪花。树上面已经不见鸟儿和松鼠的踪影,只有美丽的雪花肯驻足在绿色的树叶或光秃秃的枝干上,连鸟儿们遗留在树上的空巢里也盛满了晶莹的雪花。塔、树、房屋都变成白色的了。在它们的衬托下,整座山是白色的,整座桥是白色的,整条街也是白色的。路上有些畏惧风寒的人打着伞,那些红的、蓝的、黄的、紫的、各种各样颜色的伞上面都落了一层薄薄的雪花,它们跟随着人的步伐一动一动的,更是为这凛冽的冬晨添了一丝丝生趣。而远山,更是在一片纷乱的白色迷雾中变得模糊。连缠绕在它们腰间的云,也与天、雪融为一体了。

杭城的雪真美啊!

老师点评

文章按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描写了雪后即时的美景。

倪蓁的这篇文章值得同学们反反复复读两遍。这次,大家都是凭旧有记忆力来写,但是倪蓁写的尤为真实。比如对近处的雪的描写:上面松软,下面坚硬,踩上去“嘎吱嘎吱”响。这些经验相信大家都有,但是倪蓁能入文,这可就不是一点点的差距了。

真好!

下雪即景

——俞庭莹

“姐姐,姐姐,下雪了!”清晨,当我还在呼呼大睡时,弟弟就推开了我房间的门,兴奋地叫着。

我迷迷糊糊睁开了双眼,一听到“雪”这个字眼儿,我马上跳下床,高兴起来。我一蹦一跳地向阳台跑去,推开窗一看——哇,真的下雪了!

窗外的景色可美了!一片片雪花洁白无比,像鹅毛一般轻轻飘到地上。那石墩上的白雪,就像帽子一般盖在石墩上。家门口的植物都蒙上了一层白雪。我真的感觉到,如果秋天是穿黄色裙子的仙女,那么冬天就一定是万物的帽子了。远处,有一个小女孩在一块铺满白雪的大草坪上玩耍。她穿着厚厚的棉外套,脸上绽放着开心的笑容。她在雪地上走来走去,一个男子跟在她的身后,生怕她吧那嫩嫩的小脸摔在地上了。白茫茫的大地上,只留下了几对大大小小的脚印。

突然,有一声“呀!”从我耳朵里经过,接着,就是一阵哭声了。那个男子见小女孩坐在地上大哭着,连忙堆了一个小小的雪人来哄那个小女孩。小女孩破涕为笑,高兴拍手,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哇!哇哇!”多可爱呀!

这难道不是一个很美丽的景色吗?

老师点评

结尾需要改一改。可以总结全文,对雪景进行一个概括描写。

中间部分以阳台为视角,把自己看到的雪的静态美,以及在雪中的人物的动态美都写出来了。很不错!

下雪即景

——项天慈

“下雪喽,下雪喽!”,我还在睡梦中就听见了妈妈的喊声。我抹了抹睡眼惺忪的眼睛,一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随手披上羽绒服,套上雪地靴,就屁颠屁颠地跑了出去。

哇哦,外面已经变成了一个白茫茫的世界。鹅毛般轻柔的雪花在天空中如仙女的飘带般,优美的荡来荡去。

我跑出家门,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屋顶上厚厚的积雪,这层厚厚的积雪真像香甜的奶油啊,看得我口水吸溜。它的雕琢真精美呀。看看这洁白的雪花,我忍不住想到了一年级学的清代文人郑板桥的那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草丛都不见。

轻飘飘的雪花晶莹剔透,好像一片雕琢精美的水晶一样。美丽的雪花四处纷飞,好像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一样。

这时我不觉已经走到了小区里的游乐场,在游乐场的滑梯上,堆满了雪,滑梯旁边有一个可爱的雪人,白白的胖胖的,他的鼻子上插着一根红红的胡萝卜,既憨厚,又可爱。

忽然,我的身后飞来一只雪球,我朝身后一张望,哦,有几个小朋友在打雪仗呢!听着他们的嬉笑声,我想,雪花不但可以供人来欣赏,像一件艺术品;而他又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像一个好朋友。

老师点评

把雪花比作仙女的飘带不是太恰当,因为飘带是带状的,外形差异很大。

后面描写游乐场的雪景,最好也不要说是自己走到了游乐场,因为“即景”是当下当地的景,人走动,视角就变了,肯定不再是当下当地了。

把所有素材都当作是自己站在一个地方短时间看见的景即可。

下雪即景

——付雨萱

早上起床后,发现窗外只剩白茫茫一片,显得格外空旷。走出门外,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张巨大的银被,亮得晃眼。天空中飘落点点的雪花,犹如一个个白色精灵,借助风势,争先恐后地要投入大地的怀抱。

正所谓一白遮百丑,寻常而平庸之物,在造物主这个心灵手巧的“化妆师”涂抹之下,个个银光四射,异常美丽。后院的冬树,褪尽了芳华,本已灰头土脸,低眉垂眼,现在披上了一身银装,不仅眉开眼笑,腰杆都挺直了许多。往常那些在树枝间跳跃的小松鼠,仿佛是怕弄花了冬树的新妆,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街道上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小朋友们堆的雪人,有些还戴着圣诞帽,眉开眼笑地。弯腰捞一把雪,双手一攥,再像揉面团一样在手掌里揉搓一番,它就会变成一个略微透明的白球,既像巫婆用来占卜的水晶球,又像一颗挂满了糖霜的冰糖葫芦,令人垂涎。有棵树上堆满了积雪,树枝都被压得弯了下来。轻轻摇晃树干,雪花就会从树上飘落;用力摇晃,小小的雪花就会变成“鹅毛大雪”,扑簌簌地坠落下来,简直像雪崩一样。

我和妈妈一起,在阳台上堆了一个小小的雪人,用饼干做了他的鼻子。第二天,发现雪人的鼻子被松鼠叼走了,雪地上只留下一串小小的爪印。

许多年过去了,每到冬天,我还是会想起那只小松鼠。不知今年它备足了过冬的口粮了吗?

老师点评

第3自然段描写特别好!首先是把揉搓的雪球比作一颗挂满了糖霜的冰糖葫芦,这一比喻非常贴切、新颖,绝了;其次是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配合得恰到好处。

后面写阳台上的雪人鼻子第二天被松鼠叼走了——这内容就不属于“即景”的范围里了。需要改一改。

下雪即景

——吴菡

周六一大早,我还在温暖舒适的被窝中迷糊着,忽然一声妈妈那响亮的女高声传入了我的耳朵:“快看,下雪啦,下雪啦!”我一个机灵,就窜出了被窝,冲出了家门,到了湖边。

整个世界一夜间被白色覆盖着。“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雪西湖”,雪天的西湖果真名不虚传,远远望去,雷峰塔似乎盖了一层白白的被子,一条条银白色的地毯伸向远方,太阳照映过来,在我眼中闪闪发光。近处的雪压弯了树枝,覆盖着长椅,整个湖面是那么的宁静,西湖似乎变成了童话般的白色城堡。

忽然,一片雪花缓缓地落在了我的鼻尖,它似乎在跟其他的雪花告别呢,在我的鼻尖上跳起了舞,最后又被那寒冷的北风吹向了远方。

往日喧闹的湖边茶室不见了悠闲喝茶的人们,一张张茶桌上留下的是一个个造型可爱的雪人,有的雪人插着一根胡萝卜,有的雪人围着一块爱心型的小围巾,有的雪人还插着两根树枝,这些或许都是曾经的茶客们所留下的。环湖的小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深浅不一,大大小小的脚印,那是游客们在雪天依然深爱着这湖,这山,这水……

雪花就是这样,洁白而又美好,虽然甚少遇见,可每一次的相见都让人欣喜,无限留恋!

老师点评

隐隐约约中看出本文是按空间顺序描写的,但是不够明显,所以,建议在几个自然段的开头增加表示方位的词语。

另外,在第3自然段写到一片雪花落在自己的鼻尖,此时此刻,除了视觉感知,应该还有触觉感知。明白吗?

加油!

下雪即景

——周成菲

终于下雪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了断桥赏雪。

站在断桥边的亭子里,只见北山路旁的房屋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足足有5厘米。鹅毛般的大雪从天空中接二连三地落下来,落在了树冠上,落在了屋顶的瓦片上,落在了房檐上,落在了马路上,一片一片叠在一起,整个世界都是银色的了。因为还很早,北山路上很少有车。路面就似一床雪白的棉被,行人走过,留下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路旁的树银装素裹,我们似乎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

一阵清香袭来,啊,是腊梅的清香,顺着香味寻去,果然,亭子外有一株开满黄色小花的腊梅,小花上覆盖着厚厚的雪,只露出黄色的花蒂。白色的雪和黄色的小花互相点缀、互相衬托,煞是好看。

放眼望向西湖,湖面上一片静寂,只有一条小舟在湖上缓缓地行着,小舟的船篷上顶着一层白雪,再往远处看,什么也没了,只有一个银白色的世界。突然,湖面上传来一声叫声,划破了静寂的世界。随着声音而来,湖面上飞起一只野鸭,拍了拍翅膀,又像看到了什么猎物似的,一头扎进了湖里。除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还在飘落,整个世界仿佛又静止了一般,真美啊!

老师点评

菲菲把鹅毛般的大雪落在各个地方的情形用了一个排比句来表述,写出了雪花多的特点。

全文最妙的是雪景中点缀着黄色,如此一来,打破常规的雪景色彩美就涂抹出来了。

后文的动态描写也独具匠心。真不错!

下雪即景

——鄢文昊

一个冬天周六的清晨,我正在被窝里睡懒觉。突然,爸爸大喊一声:“鄢文昊,外面下雪啦,快起床!”一听到下雪了三个字,我就很激动,一骨碌地滚下了床,快速地穿好衣服,来到阳台上。

打开窗户,一阵冷风吹来,我瑟瑟发抖。外面已经是一个洁白的世界了。鹅毛般的雪花从天空潇潇洒洒地落下来。天地间像有无数的白蝴蝶在飞舞,又像是蒲公英在随风飘荡,又好像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在跳舞。我伸出双手,有两片雪花落在我的手上,洁白的六边形在我手中融化。楼下的地面、汽车都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仿佛盖上了一层雪白的棉被。楼下的松树和樱花树都换上了银装,松树好像圣诞树,樱花树好像玉珊瑚。松树上的雪一团团,一簇簇,就像松树的大尾巴,蓬松松,沉甸甸。远处的屋顶上也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马路就更好看了,像一条玉丝带,一直铺下去。

俗话说:“今年冬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我的小伙伴们在楼下全副武装地喊我:“鄢文昊,快下来打雪仗!”我迅速换好装备,下楼去了。

老师点评

本文中,文昊对于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堪称出神入化。喻体有白蝴蝶、银装、玉珊瑚等等,确实很美。

全文写的比较多的都是点上的,少了一些整个雪景大场面的描写。应该结合一下。明白吗?

窗外的雪花

——徐莎茗

只觉梦中一片寒意。清晨,还是一眼便望见被霜吻过的窗子。

我不喜欢冰,它们不过是一堆会流泪的石头罢了,那如这六角雪花,是怎样的可爱呢?

也许这场雪下了整整一夜吧,不是一夜未眠,怎知这雪的威力!看向远处的红色低矮平房,倏忽间,我便明白了。恍惚,屋顶是白的,门把是白的,就连门前一块完整的巨大的雨花石过了这一夜也是这般脆弱。这雪可真厚!原本就是如此不起眼的小东西,还背着重包袱,殊不知何时才能解放呢!

不知怎么的雪越下越大了。它像一位阔人,落下来的姿态都洋洋洒洒,没有一点吝啬的样子。那条连接着平凡的鹅卵石小路,也愈发银得让人刺眼。一只猫在这条路上,采了几脚,乍一看像是盖了几个小雪章。它们似乎很满意自己的作品,蹦来蹦去,瞧他那模样,似乎不知这些砖石是经过“沧桑”的,稍不慎,说不定就得撬出来几块。我笑了,在这雪天,我笑得竟是如此温暖。

不知不觉,一片薄薄的,落地即化成水的六角雪花,轻轻地、轻轻地,落在我的鼻尖。头一摇,瞥见我家门口的那一颗,四季常青的松树也变成银色的了。泠泠地刮着西北风,不一会松树枝头的雪花被震落了,“沙沙”接连掉下来的是几颗松果。朦胧间,悄悄看着这些转瞬即逝的画面。我关上窗,含着笑,去了。

那一刻,我仿佛自己也是一片轻盈的六角雪花,现在我要飘走了……

老师点评

莎莎的感知觉是特别明锐的,关于雪的细微都能够察觉。在描写过程中,语言非常精炼,如这雪一般,干净,舒爽。

最好的文字感觉在于把“银”这样的颜色词做动词使用。这是需要特别好的语感的。

太棒了!

下雪即景

——李沿成

“下雪啦!快来看”。今天早上我刚睡醒,爸爸就对我喊了一声。我连忙穿好衣服走到窗前,欣赏着这美丽的雪。

此时此刻的大地银装素裹,一片雪白,就像被盖上了一床超大号的厚棉被。我从窗里探出头去,屋檐上“长”出了晶莹剔透的冰锥,屋顶上刚落满了白雪。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冰雪中的童话世界,整个小区都被雪笼罩住了,一片白雪皑皑,就像换了一个世界。

天空中仍旧下着雪,我抬头一看,天上还飘下来一片片雪花呢!雪花像白天鹅抖落下来的一片片羽毛,落在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的身上,又仿佛如天上洁白无瑕的花朵飘落下来的花瓣,一瓣瓣落到人间,又如那一团团的毛茸茸棉球,被人扯成了一片片棉毛落下。街道旁的小树上也落满了雪,整个树冠都变成了银色,仿佛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我又看向远处,那里有些孩子们,打起了雪仗,一片片厚雪被挖出了一个个小坑,变成了孩子们手中的雪球。小道上的一层薄雪被踩出了一个个脚印;只见一个男孩抱着一个大雪球,轻轻地放在了地上,堆起了雪人,看着可爱极了;还有一群孩子在雪地里追逐,到处都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这雪景可真美!不过无奈我要回去上课,再也没有时间来欣赏了。

老师点评

哈哈!Vic这尾收得耐人寻味。因要上课而无暇赏雪,这是一种怎样的失落啊!

通篇文章是遵循由近而远的顺序描写的,远处,比较明确;近处,不太明显,应该增加表示方位的词语。

加油!

下雪即景

——赵若希

早晨,我还没从睡梦中醒来。妈妈就走过来和我说:“快起来,外面下雪了。”我一咕噜翻个身马上跑到窗前。

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外面的马路上已经有了一层厚厚的积雪。环卫工人已经开始忙碌了起来,他们开始把马路上的积雪往两边扫。除雪车也开始工作了,他们把盐撒在路上。防止路面结冰,车子打滑。马路上的车子渐渐地多了起来,有条不紊行驶着。

远处的宝石山已经整个笼罩在白茫茫的大雪之中。保俶塔矗立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上,像极了一副水墨画。

冬天的雪是寒冷的,但它也给我们的城市增添一份靓丽。

老师点评

在雪中忙碌的人们也成了雪景的一部分,挺好的!

第3自然段写远处的雪景,因为有了这一段,全文的视野就更加开阔了,就形成了由近及远的描写。老师建议把这部分再写具体一些。在大雪之中,远处的山峦可能与天空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山?哪是天?把这种感觉写出来就更好了。

加油!

下雪即景

——杨泽轩

周六早晨,妈妈早早地把我叫醒了,激动地说:“杨泽轩,快起来看啊!下雪啦!”

我睡意未消,睡眼惺松地走到窗户边,打开窗帘,发现外面白茫茫一片,大雪覆盖了整个大地。从窗外望去,不远处有一棵高大的树,白茫茫的雪落了下来,盖在了树枝上。我伸出手想去接那一个个的小棉球,可就在小棉球落到我掌心的瞬间立刻融成了一滩水。

过了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嘿!你瞧!有两个身影进入了我的视线。他们应该是一对父女吧!只见那个小女孩上身穿着一件红色的羽绒服,脚上穿着一双大靴子,在雪地里走出了一串串的脚印。他们俩在一个很厚的雪堆面前停了下来,从口袋里掏出手堆起雪来,一点一点,把雪堆成了“8”字型,再用手指在眼睛的位置挖了两个洞,这就是雪人的眼睛了。

最后雪渐渐地变成了雨加雪,再后来慢慢地停了,父女俩堆的雪人也融化了。我低头一看表,不好!科学课要迟到了……

老师点评

题目是“下雪即景”,这“即”是当时或当地的意思。所以,本文所写的雪景时间跨度应该是限定在极短的时间里,不能太长。文中“过了一会儿”、“最后”、“再后来”这些词语就不能有了。

打开窗帘时看到的雪景的静态美写得还是很不错的!

回忆中的雪

——骆宜楠

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身在老家,那里下了一场雪。

早上起来,变冷了许多,向窗外一看,昨晚下雪了!

从窗户往外看,看到的不那么立体,倒像一幅画。整个世界好似铺上了银白色的地毯,一片片雪花从天空中飘下来的姿态比春天的柳叶轻轻飘动,夏天的莲叶舞蹈,秋天的黄叶落下都要美!

过了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小女孩站在雪里。她站在雪中,好像就是人间的布丁,被撒满了椰蓉。雪变大了一些,像米粒,像白色的雨,“沙沙沙沙”地下着。

“呜——呜——”,北风吹来了,虽然冷,但它们玩得很开心。雪在和风玩游戏,风往右吹,雪就往右飘,风往左吹,雪就往左飘,玩得不亦乐乎。这时,树来找风帮忙,说自己身上的积雪太多了,太重了,让风吹吹掉,不过风好像没什么力气了,没帮上忙。不过这清风倒把鸟儿吸引来了,它停在树上轻轻一动翅膀,树上的积雪就都被一块块地抖下来了。

这冬日美景,谁能不爱?

老师点评

同上一篇一样,这次要求写“即景”,不能有“过了一会儿”这样的时间跨度了,应该是写当时、当下的雪景。

另外,学和风玩、树找风帮忙这样的描写太多了,有点像是童话了。本文是要求写景,理解吗?

加油!

落雪即景

——高硕

早晨,朦胧中隐约听一些呼唤声,仔细一听,“高硕!高硕!下雪啦!快来看!”我一下子蹦起来,光着脚来到了窗户边,大吃一惊,我还会是在做梦?我拍了拍脑门,啊,有点痛。我惊喜地大叫:“下雪啦!下雪啦!”

来到窗边,冬天将衣服放在大地上,树变白的了,草变白的了,连高楼大厦都像被抹上一层白色油漆似的,闪闪发光。芭蕉叶上堆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堆积多了,雪便会把芭蕉叶压弯,然后顺势洒在地上,在房间里都能听见沙沙的声音。小的灌木丛被雪覆盖,像几个大雪球。一旁松树叶子较小,不太会有雪落在上面,主要是落在茎上,通过反射光线,变成了一个天然圣诞树。天空中下着小雪,雨点般大小,却格外明显,有些雪粘在窗户上,在上面打滚;有些雪落在地上,为形成雪地贡献出一份小小的力量;有些雪把树当作滑梯从上面顽皮地滑了下来。每一粒雪都像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在冬天到来时占据了整片大地。

我爱冬天,但是更爱冬天的雪!

老师点评

单从文字的角度来讲,本文是非常生动的。但是从描写的准确性而言,似乎不大像是写雪,雪片很轻、很柔,不会打滚,顽皮滑落之类的。或者高硕把雪与雪粒子搞混了。但是雨点大小的雪粒子也是很少见的。所以,建议高硕还是要多留心生活。好吗?

下雪即景

——王萧涵

今天我从被窝出来,有点凉飕飕的,一看窗外,外面已经被银霜包裹住了,为什么呢?原来是外面下雪了。

我走到阳台上,看着飘落的雪花,我不禁想起了我画画的场面。现在好像冬天就是画画的人呢!而他的颜料便是雪、霜等等。对面房子的屋顶上,也好似盖了一层白白的棉被。房子的屋檐上,也结起了一串冰刃,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啊。这时我发现我的鼻尖上,掉下了一滴雪花,那雪花像落叶似的,螺旋地降落到地上就融化成了一滴小水珠……

过了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好像冬天的颜料,泼洒在了大地上,所有万物都被白色给覆盖了,好似白色就是颜色的主色调。但冬姑娘还觉得不够,他还把所有的树全部变成了白色的,闪着微光看一眼,是让眼睛感到刺痛。不仅如此,雪也被阳光照得像镜子一样反光,这种美实在是太令人感到心旷神怡了。

但就在这时,天空中突然下起了雨,这时,雪和雨的争霸开始了,雪一开始不甘示弱,匆匆地下着。但雨盖过了大雪。就这样,过了一会儿,他们两个悄悄地消失了,他们两个谁也没有分出胜负。

下雪可真美的,让我无法用任何语言去形容它的美!

老师点评

写景时,应该直接写出美景。联想也应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展开的。

另外,警惕把写景的文章写成童话。本文中第4自然段就像是童话了。明白吗?加油哦!

落雪即景

——何敏皓

早上,我正在睡懒觉,突然老妈拉开了窗帘,兴奋地朝我喊道:“外面下雪了,快来看!”什么?下雪了?我立即蹦下床,迫不及待地朝窗外看去。的确,窗外白茫茫一片,亮得我有些晃眼睛。我急忙穿好衣服,登上鞋子,就出门了。一打开门,冷风首当其冲地灌了进来,我打了个哆嗦,瑟瑟发抖地向门外走去。

门口已有一些小朋友在玩耍,有的在打雪仗,有的在堆雪人,还有的在雪地里滚来滚去,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我小心翼翼地走到了小区的一个小土坡上,放眼望去,玉似的雪花漫天飞扬,像无数的雪精灵,又仿佛无数扯破的天使之翼在空中翩翩飞舞。它们是多么的纯洁,好像是在向人们宣誓冬天不再寒冷。身旁的树上满满当地塞满了像泡沫一样的雪,压弯了腰,似乎要卸下重负似的。身前那松树的针叶上凝着一层银银的白霜,枝头还有琥珀样的冰晶包裹着树枝和叶子,更是美丽。雪更大了,洋洋洒洒的雪压在了已负重负的树上,凝在树枝上的雪开始松动了,慢慢地往下滑,越划越快,越划越快,最后落到地上,发出响亮的声音。雪是从土里来的,它现在就要回到土里,只不过想最后与天上的同伴做最后的道别。哦!这美妙的南国风光!

当我走到家门口时,我最后回头望了一下银装素裹的世界。银白色的世界真的美啊!

老师点评

选稿看到淡淡这篇文章时,首先入老师眼的是这句——“窗外白茫茫一片,亮得我有些晃眼睛”。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体验。人眼突然看到大片的雪实,确实是会有一些晃眼,甚至是刺眼的。说明淡淡平常是有留心生活的。

本文的写作顺序有问题。先写透过窗户看见的,再写走出家门看见的,最后回家前还回头看了一眼。如此一来,无论是在观察时间上,还是观察视角上,都超出了“即景”的要求。

改一改吧!

END

百度百科(侵删)

排版

敬敬

素材:秀米及我本人绘制

开头内容图本人绘制

白色装饰本人绘制

雪花动态背景图本人绘制

保留底稿(可商用)禁止二次销售

文章封面图秀米生成长图截图

下雪即景

——倪蓁

在我印象里,杭州即使在冬天也不怎么下雪。可是有一天我一睁眼就听到爸爸激动地对说:“倪小蓁,外面下大雪啦!”我一骨碌爬起来,手忙脚乱地穿好衣服,冲到天台看雪。

我在天台的门口看着,地上到处铺满了厚厚的雪,就像一块巨大的奶油一样。它由颗粒状的碎冰构成,上面的冰还是松软的,下面的冰已经冻得非常硬了。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有一种别样悦耳的感觉。这些小冰晶上面还残留着几片完整的雪花,我蹲下来看了看那几片雪花,他们是美丽的六角形,上面有着非常别致的花纹。我抬起头来,许多美丽的雪花飘飘扬扬地洒落到地面上,被风吹得在天上飞舞着,打着旋儿地落到地面上。我好不容易接了一片雪花在手中,刚想好好看看,它就在我的手中融化了,只留下了几滴冰凉的水珠。

我向远处看去,天台上的花草无不盖着厚厚的积雪,有几片叶子,甚至被积雪压得弯下了腰,在寒风中一摇一摆。哪怕是微小的青苔,上面也结满了细小的冰晶。像一粒粒小到不能再小的玻璃弹珠。

远处的山,树,楼房和人们都被纯洁、美丽的雪花环绕着。雪花们在一切楼房上跳着圆舞曲,没有哪座楼房或者栏杆没积满厚厚的雪花。树上面已经不见鸟儿和松鼠的踪影,只有美丽的雪花肯驻足在绿色的树叶或光秃秃的枝干上,连鸟儿们遗留在树上的空巢里也盛满了晶莹的雪花。塔、树、房屋都变成白色的了。在它们的衬托下,整座山是白色的,整座桥是白色的,整条街也是白色的。路上有些畏惧风寒的人打着伞,那些红的、蓝的、黄的、紫的、各种各样颜色的伞上面都落了一层薄薄的雪花,它们跟随着人的步伐一动一动的,更是为这凛冽的冬晨添了一丝丝生趣。而远山,更是在一片纷乱的白色迷雾中变得模糊。连缠绕在它们腰间的云,也与天、雪融为一体了。

杭城的雪真美啊!

老师点评

文章按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描写了雪后即时的美景。

倪蓁的这篇文章值得同学们反反复复读两遍。这次,大家都是凭旧有记忆力来写,但是倪蓁写的尤为真实。比如对近处的雪的描写:上面松软,下面坚硬,踩上去“嘎吱嘎吱”响。这些经验相信大家都有,但是倪蓁能入文,这可就不是一点点的差距了。

真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jybd/66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