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
外
课
堂
(接上篇)
除了学工、学农、学军之外,我还学过医呢。年底,学校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开门办学,其中学针灸是新增设的。我想到,明年高中毕业就将上山下乡,学点医术,当个赤脚医生,岂不是可以在“广阔天地”里有所作为吗?于是,我主动报名参加了。1
我们班有两男两女4名同学参加,先是在校学了一周的基础知识,随后就分配到乡村卫生所去,边学边实习。我们4名同学来到一家村卫生所,说是村卫生所,其实不在农村,相反却坐落在城里的繁华地带,离著名的大街仅有二三十米。卫生所不仅为村民服务,还面向社会,甚至是附医院。卫生所是沿街的老房子,很高大,路南面是镶牙专科,路北是综合门诊,约六七十平方,门前有几层台阶,迎门是坐诊大夫的两张桌子,东边作为治疗区域,打针换药;西边间隔出两间药房,有玻璃窗透视。因正值寒冬,屋内生着煤炉子,门上挂着棉帘子,还算暖和。卫生所有两名医师,一中一西;药剂师、护士六七名。所长姓沙,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回族姑娘,助理医师,沉稳干练。当时还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中医,是响应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医院派下来的,工作期限半年;老中医姓李,为人和蔼,面善可亲,笑容可掬,说话极有条理;医道造诣颇深,处方写得字迹工整,一丝不苟。2
我们先从简单的打针、抓药学起,听讲解,多观察,掌握要领。当时需要注射的抗生素药物主要是青霉素、链霉素和庆大霉素,基本上都是肌肉注射。要看清楚用什么药,多大剂量,找对针管,核对好病人,不能有丝毫马虎。除链霉素是粉状的,需要稀释外,其它都是小玻璃瓶装的液体,用小砂轮在瓶口处划一遭,拿镊子一敲就打掉;用针管抽出药液,先排空,排出针管中的空气是一再叮嘱的。注射时,先用碘酒后用酒精药棉,在臀部左上部或右上部擦拭消毒,像手执毛笔般拿紧针管,用力下戳,以手外脊背作参照,不致扎得过深;扎入肌肉后,左手拿住针管,右手轻抽,看是否回血,这也很重要,如果有回血,说明扎进血管里了,需要再扎深一点或是往上提一下,避开血管,才能把药注射进去。我扎的第一针,是为另一个男同学注射的生理盐水,一次试验成功,给我增强了信心,很快就熟练起来了。来了病号,我们都抢着去打针,有些年轻姑娘看到我们打针也有些不好意思。那时没有吊瓶,静脉注射时,就用粗大的针管,在病人的胳膊肘关节内侧注射,一般需要半个小时左右。我曾给一个患肾炎的姑娘注射过几次,一个姿势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每次都感觉手臂酸痛。青霉素需要先作皮下试验,没有过敏反应,才能确定用药。有一次,给一个50多岁的病人注射完青霉素后,就发现他脸色逐渐苍白,头晕得站不稳,大夫说可能是过敏反应,马上扶他躺在病床上观察,一刻钟后就好了。可见病人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异常情况。当时的针管、针头都不是一次性的,经过消毒重复使用。一般每周一次,用高压消毒容器在煤炉上蒸煮,消毒程序每次都做得一丝不苟,把针管、针头、镊子、剪子等,冲洗干净,分类用布包好,整齐码在容器内,还要保证达到一定压力。▲捣药罐
3
学抓药,似乎简单些。西药不是太多,抗生素用土霉素较多,如果病人不过敏的话,就用磺胺类药。当时小包装极少,一般用小纸袋装药,写上姓名、数量,每日几次、每次几片等,并向病人交待清楚。抓中草药,则需要将药柜子里百余个小抽屉上的药名记个大概,以便能迅速找到其位置,时间长了就熟悉了,还能找到一些窍门。有的草药需要加工,用铜制的药锤子捣碎,或将药放在药碾子里,坐在板凳上,双脚踩动碾砣来回滚压。大夫推荐我看了几本常识类的图书,了解了中药配伍与禁忌及一些草药的药性、药效,如冬季风寒感冒常用的葛根、柴胡、荆芥、防风、苏叶、厚朴、半夏、橘红、杏仁等,风热感冒常用的银花、连翘、薄荷、竹叶、牛蒡子、薄荷、竹叶、栀子、桔梗等。听老中医讲,大夫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个人的用药风格。中医中药,讲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甚至因药而宜;灵活变化,不拘一格。4
治疗创伤及疮痈等,需要多次换药。因正值冬季,时有冻疮患者,轻者会给患者开个小偏方,用几味中草药煎液浸泡;重者出现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或溃疡,一般用冻疮膏敷之。
有一个青年,腋下长了个拇指大的粉瘤,大夫给他敷以黑色的拔毒膏;经过几次换药,由硬变软,明显看到一个白头逐渐突出。那天,我给他换药,刚用镊子取下纱布,就见一股黄色脓液忽地涌出来,我不由“哎呀”一声惊叫。大夫走过来,看了看说,已经熟透了。患者不由松了一口气,说一下子觉得轻快了。在大夫的指导下,我给患者擦拭干净,伤口呈现一个花生米大的洞,消毒后将浸了药水的纱布塞进去,再包扎好。经过几次这样换药,没有了脓液,新的肌肉也渐渐生长,一个多月基本痊愈。
还有两个脚板上长了鸡眼的中年人,我也给他们换过药。白色的药膏是中医王大夫自己配制的,他说主要成分是石灰。因腐蚀性很强,换药时先用胶布将鸡眼周围的皮肤保护起来,将药膏敷在鸡眼上,两天换一次,一般七八天可治愈,直至见到伤口处有一个像钉子一样的硬纤维组织,才算将鸡眼去净。
5
在这里,我初步掌握了针灸。一根小小的银针,就可以解除病痛,的确很神气。我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书店买来《针灸穴位图解》,每天背诵“针灸穴位歌诀”,对十二经络有了大致了解。大夫给病人针灸时,我就站在旁边,仔细观察,听从讲解,不时提问,对怎样找准穴位、掌握下针的深浅,以及捻针的手法、病人的针感等,都细心揣摩,边学习边实践,循序渐进,感觉颇有长进。我先在自己身上试验,体会针感,然后在大夫指导下给一些头痛脑热的患者针灸。一次,在给一个感冒患者捻针时,她说话变得结结巴巴,一看脸色苍白,忙叫大夫来看,原来是她晕针了,是我捻针时间稍长,使之受刺激过重了。▲当年背记《针灸穴位挂图》6
当个大夫,为人治病,首先要学会诊断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中西医在诊断、治疗的方式方法上有很大不同,各具千秋。譬如,遇到感冒病人,西医要测体温,问病人是否头痛、咽喉痛、关节痠痛,看扁桃体是否红肿发炎,是否流鼻涕、咳嗽,用听诊器检查是否肺部感染等,就能基本断定;治疗的方法一般是抗生素消炎,辅之解热镇痛、止咳化痰等药物。而中医诊断,一般不借助听诊器,而是凭大夫的感官来分析判断,其方法是望、闻、问、切,辩证施治。除观察和询问外,主要是通过号脉来诊断。中医认为,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譬如,中医将感冒分成若干种,冬季有风寒与风热之分,夏天有暑湿与暑热之别,其症状不同,脉象反应也不同。我有空就坐在老中医李大夫身旁,看他号脉、开处方。他看我好学,就教我号脉,为我讲解脉象,如不同类型感冒,脉象的差别。开出药方,他也会讲解原理,或是由《汤头歌诀》上哪个方剂进行加减而成的,哪味药有什么作用,用量多少的效果,有什么禁忌;还仔细叮嘱病人如何煎药、用药。一次,为一位青年女工号脉,李大夫发现其经血不调,便询问起来,姑娘见我在侧,很难为情,吞吞吐吐,说大半年不正常了。李大夫讲解了月经对女人的影响,用严厉而怜爱的口吻批评她,不能因为羞怯而耽误病情,如果拖延下去会影响到生儿育女。我在学校几乎没有学过生理卫生课,李大夫的讲解给我印象极深。那姑娘也知道了利害,通过几周的调理,基本恢复正常,看上去也开朗大方了许多。还有一次,一位农村少妇因几个月不来月经,来看大夫,李大夫仔细号脉后,又让我来号,我感觉她滑脉明显,圆滑、流利,像一颗滚珠轻轻滑过,我想到李大夫教过的脉象,感觉她应该是怀孕了。我不好意思明说,便提笔写下一个“孕”字,李大夫看过点点了头,那少妇被我们的举动搞得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李大夫满面笑容地告诉她,你没有病,是有喜了!那少妇脸色绯红地笑了,那是从心底里洋溢出来的幸福。▲历医院,位于新街上,医院,今存旧址7
在卫生所里,我们经常相互量量血压、测测体温,也是一种练习;冬季为预防感冒,自制板蓝根药液饮用,在煤炉子上熬醋来薰。一次测量腋下体温,发现我稍有低烧,以后连续十几天都在37.2℃—37.5℃之间,大夫们重视起来,医院去检查,因为连续低烧,一般是潜在比较严重的疾病。母亲听了更是担心,医院检查,主要检测了血沉,但结果是正常的。大夫听说我在卫生所已经近两个月了,怀疑可能是某种药物过敏造成的,建议我暂时离开那个环境。只休息了几天,就接到了返校通知。大约半个月后,我的体温就恢复正常了。虽然实习结束了,因为离卫生所不远,我还是经常去看看,遇到忙时,也会帮着打针、抓药。年国庆节前夕,这天晚上看完隔壁部队放映的露天电影,还没有入睡,顷刻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正在单位值班的父亲突然回来了,急促地叫我起来,说是有个职工的刚满月的儿子发高烧,因孩子太小,又下大雨,医院去,让我快请卫生所的大夫去家里看看。我翻身下床,抄起一把雨伞,坐上父亲的自行车,冒雨赶往沙所长家。漆黑的胡同里,父亲推着车子,我打着伞,深一脚浅一脚趟着雨水,心急如焚地赶路。等敲开沙所长家的大门,她一听急诊,二话没说,推出自行车就走,到卫生所取上药,就随父亲来到单位职工宿舍。给孩子测体温,听肺部呼吸,觉得炎症比较严重,立即给孩子注射庆大霉素,用针刺手指放血降温,直到凌晨,孩子基本退烧了才离开。第二天,父亲让我陪同孩子父母,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大夫问明情况,认为沙所长诊断准确,处理得当,继续治疗几天就会痊愈。我又去卫生所找到沙所长,取了药去给孩子打针,四五天后,孩子露出健康可爱的笑容。孩子的父母结婚几年才有了这个宝贝儿子,异常疼爱,当时孩子高烧几乎休克,他们急得直掉泪;看到孩子病好了,自然是感激不尽,我也觉得获得一种“有用武之地”的快慰。如今,这孩子也是三十几岁为人父的人了,也许还不知道父母当年的忧心忡忡……3年后,在全市文艺汇演的舞台上,我看到了卫生所的中医王大夫,他在乐队里拉二胡。我坐在台下评委席上,听着婉转悠扬的乐曲,心里不由想起那段充实而愉快的日子……往期精彩
〖老字号传奇09〗六十五载风雨兼程—山东老字号“周村宾馆”
〖老字号传奇01〗百年古商埠一饼知周村
静待春暖花开
〖纪实〗我们的制丝厂(38)铭记胜利这一刻
〖纪实〗28组的故事之五十:岁月有爱静听花开
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