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其中,甜“泌”一生}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本节微课堂
病例分析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以长病程、难治愈、高心理负担、高经济负担、高致残率为特点,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预后带来严重威胁。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1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足溃疡,糖尿病足多发生于糖尿病起病后10年。糖尿病足致残率高,需行截肢手术者约5%-10%,占非外伤性截肢的50%以上。早期识别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做好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护理,对预防糖尿病足,减少其致残率有重要的意义。
糖尿病足危险因素:
1、年龄和病程:随着年龄增长和病程延长,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足部病变越严重。
2、性别:糖尿病足的发生与性别相关,男性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
3、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导致下肢感觉减退或消失;血液循环不良又导致溃疡难以愈合并容易发生感染。
在神经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溃疡合并感染并逐渐加重,溃疡难以愈合,最终只能截肢。
4、高血脂:血脂升高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管腔狭窄,使肢体远端血供明显减少,加剧局部缺血从而加重足部溃疡。
5、高血压:持久的高血压会导致动脉壁弹性减弱,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破坏使血管自身调节受损,足部血液供应减少,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
6、吸烟:吸烟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氰化物抑制了正常的组织代谢,同时烟草中的尼古丁刺激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使血管收缩、痉挛,从而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组织灌流量减少使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足部溃疡,且溃疡一旦发生便不易愈合。
7、足部的生物力学作用:鞋袜不是可造成足底局部过度受压,形成胼胝。足部胼胝体形成所导致的足底局部压力增高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足预防护理
1.坚持每天温水洗脚
糖尿病足患者每天要洗脚,用39℃~40℃温水洗脚,有利于血液循环。要注意的是,水温不能太高,以免烫伤皮肤。有些病人喜欢用手或脚去试温度,但实际上手脚的感觉往往不正确,用温度计最好。洗脚后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彻底擦干,因为如果毛巾质硬粗糙或者用力过重,都可能造成足部皮肤不易察觉的创伤。擦脚用的毛巾最好为白色,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有血迹或者脓迹。擦干皮肤后,如果皮肤干燥应使用润滑乳液或营养霜。
2.定期请家人帮忙剪趾甲
由于趾甲过长会容易断裂,伤到趾甲周围的组织,糖尿病足患者要定期修剪趾甲。病人最好不要自己剪,因为他们足部末梢的感觉差,脚趾剪伤了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最好有家人代劳,趾甲应直剪,不要斜剪,以免伤及甲沟。趾甲不要剪得太短,不要太靠近皮肤,一般剪到与趾尖同一个水平线就可以了。
3.选择合适、透气性好的鞋袜
合适的鞋子应该是一双鞋尖宽大,不挤压脚趾透气性好,能够系带的平跟厚底鞋。买鞋的时间应选在下午或黄昏。购置的新鞋,初穿时应先试穿半小时,检查足部没有挤压或摩擦处才能逐步增加穿用时间。穿鞋前应检查鞋内是否有小砂粒等异物,鞋子有破损要及时修补,以免伤及足部皮肤。袜子应选择吸水性好,透气性好,松软暖和,浅色纯羊毛或棉制的较为合适,袜腰要松。避免穿有破洞或有补丁的袜子。袜子应每天换洗,保持清洁。
4.患者切忌赤脚走路
患者切忌赤脚走路,即使在家中厨房或浴室也应穿上布拖鞋,因为他们往往脚上踩到硬物弄出伤口而不自知,等到脚发烂发臭都搞不清楚原因。另外,即使穿上舒适合宜的鞋子,也不应该长时间行走。理由是长时间走路脚容易长茧子,而足茧往往是发生足溃疡的先兆。
5.注意保持皮肤润滑
糖尿病患者由于植物神经病变,出汗减少,足部皮肤干燥,特别是足跟部容易出现皮裂,并可进一步形成溃疡,继发感染。病人每天要涂抹羊脂油类润滑剂滋润双脚,并轻柔而充分按摩皮肤。病人如果是汗脚,出汗过多也容易引起真菌感染,建议他们在洗脚时用医用酒精擦拭脚趾缝,还可以在洗脚水中加少量醋,因为酸性环境不利于真菌生长。
6.每天做脚部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养成每天检查足习惯。检查内容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检查有没有水肿、皮损、疼痛程度及血管搏动、感觉、运动、反射情况,有无鸡眼、胼胝,趾甲内陷、水疱或皲裂等;有无擦伤、裂伤、抓伤及水疱等异常情况,趾缝间是否有破溃。如有任何问题,应及时请教医生及糖尿病专科护士。
7.如有皮肤破损该如何处理
糖尿病患者应学会正确处理小伤口的方法。对于小水疱小面积擦伤,应先用中性肥皂和水彻底地清洗受伤处,然后用无菌纱布包扎。避免使用碘酒等强刺激的消毒剂。也不要使用紫药水等深色消毒剂;严禁使用硬膏、鸡眼膏或有腐蚀性药物
接触伤口,以免发生皮肤溃疡。若伤口在2~3天内无愈合或者局部皮肤有瘀血、肿胀、发红、发热,应尽早就医。切勿自行处理伤口。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行足部检查一次,高危人群每次随诊或每3个月检查一次。足底有溃疡者可以每1~3周复查一次或根据病情随时就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