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霜降。此时太阳黄经为°,时至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露水凝结成霜,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霜降有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
三候蜇虫咸俯
寒露时节,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准备过冬,并以先猎之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西风漫卷,草木、树叶都枯黄掉落,开始潜藏过冬之力;蜂蝶不见踪迹,蛰虫无声,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
*文中图片皆源自网络
世间万物开始潜藏,积蓄过冬的能量;而人体与昼夜温差短兵相接,面对逐渐趋于寒冷的天气,此时最应固卫气。
卫气不足的表现
《灵枢·营卫生会》讲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卫气指的就是水谷精微当中的重浊部分。卫气属于阳气,它的主要功能是温养机体的皮肤肌肉,护卫肌表,控制皮肤的开阖、汗液的排泄和维持体温恒定,防御外邪入侵。
*文中图片皆源自网络
当卫气能够正常发挥自己守卫的作用时,身体就算被寒风入侵,也只是打几个喷嚏因而已,即使感冒了地可以很快痊愈。
一旦卫气虚弱了,不能固守在体表,外界的寒气就会乘虚而入,或是从肌肤上,或是从口鼻处,钻进身体,扰乱气血的运行,使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
*文中图片皆源自网络
1.变得疲劳,老是想要睡觉,稍微运动一下就会气喘吁吁。
2.不闷热、不运动的时候,也会容易出汗,也就是中医讲的“自汗”。
3.免疫力下降,容易反复感冒,很久都不好。
4.过敏体质的人,季节转换的时候很容易过敏。
5.被冷风一吹就容易打喷嚏、咳嗽,皮肤上出现细细密密的小疙瘩。
以上5条中,如果你有2条符合,就可以判定是有卫气不固的情況。
艾灸养护卫气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给身体补充阳气,为卫气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推荐大家艾灸这三个穴位:
01
大椎穴
*文中图片皆源自网络
大椎穴位于督脉,全身阳经汇聚在大椎穴,被称为“阳中之阳”。所以这第一步便是灸透大椎穴,振奋阳气。
如果不小心患了风寒感冒,就可以通过艾灸大椎穴来驱寒,一般灸5分钟左右,达到微微出汗就可以了。
02
神阙穴
*文中图片皆源自网络
神阙位于任脉,与冲脉交会,是先天之根,神气往来、心神交通的门户。摸一摸你的肚脐,这里便是藏先天元阳的神阙。
脾胃虚寒的朋友可以经常灸一灸,不仅可以健运脾胃、理肠止泻,关键时候还能缓解腹部疼痛。
03
气海穴
*文中图片皆源自网络
气海穴也就是丹田,古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的说法,认为它有温阳益气的作用。
气海穴处于人体正中央,是生气之源,因此对于阳虚,体虚导致的各种不适应,它都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茶饮养护卫气
如果有卫气不固,身体免疫力低的情况,就可以为自己准备一壶“玉屏风散”。
这个方子最早出自宋代医家张松的《究原方》,有益气固表的作用,不仅可以给身体补气,还可以像“屏风”一样,抵御外邪,因此取名叫做“玉屏风散”。
*文中图片皆源自网络
方子由防风、黄芪、白术组成,做法也很简单:煎汤药时加入一枚大枣,煎剩7分汤汁,去渣取汁,饭后热服。
茶方里的黄芪性温,有补气的作用。与同为补气药,但主要补五脏之气的人参不同,黄芪是专门补卫气的,它走肌表,补气的速度很快,就像是战场上的先行军一样,偏向于“守”,可以快速把身体调整到应对外邪的最好状态。
白术,《本草汇言》说它“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主要补脾胃之气,可以滋养脾胃,让脾胃恢复运行,它辅助黄芪,能为卫气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防风,有解表的作用,可以把身体防护起来,避免被外邪所伤,最擅长解决外感风寒导致的,头痛、身痛、关节冷痛、拉肚子等身体不适。
*文中图片皆源自网络
觉得自己需要喝这个方子的朋友,具体用量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
运动养护卫气
八段锦是源自少林《易筋经》内功心法中的一个功法。
网上视频很多,主要有“少林版”和“国家体育总局版”,“国体版”更舒缓,像广播体操,适合入门学习。但是光对着视频做动作是做不好的,重要的是在练习里体会身体和气息的感觉,进行纠正。
*文中图片皆源自网络
传统运动的站桩、导引、打拳,都是练功、练气,内炼精神脏腑气血,外炼经脉筋骨四肢,从而练出一份生机勃勃。人如果能一直练到:经络舒畅、精气充足,神经敏锐、脏腑清虚,那便是极好的境界了。只要整个人活动开来,全身发热,气血流动加速,发毛毛汗祛湿,身体阳气生发了,免疫力也就随之上来了。
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
希望这份加固卫气的指南
能帮助大家顺利地度过这个冬天
多一份卫气,也就多抵御一份外邪
祝冬安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审核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