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欧阳修,苏轼在同一地点写首与其相似

发展期白癜风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bdfhl/211019/9578894.html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尤其是对于师徒关系更是看重,所有才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要说在诗词史上,谁师父当得最好,那就要属东坡先生了,他门下弟子众多,其中更是出了“苏门六学士”这样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之辈。苏轼之所以能够带出这么多优秀的弟子,其实和他自己的师父也不无关系,毕竟只有感受到被人提携的善意,才会更愿意释放同样的善意去提携后辈。而本期笔者要介绍的这首词就是苏轼为了纪念恩师欧阳修所作,苏轼作这首词的时候欧阳修已经去世20年。当时苏轼正好到瀛洲西湖,正好欧阳修在43年前曾在颍州西湖上作了一首《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为了纪念恩师,就在这相同的地点作了一首同韵的词,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充满思念的词作。《木兰花令》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不是说和恩师欧阳修是同韵嘛,为什么一个是《玉楼春》,一个是《木兰花令》呢?其实在《花间集》中《木兰花》和《玉楼春》这两个词牌是不同的两调,但是在后来的《尊前集》中误刻,所以到了宋词里,基本上也就混填了。词上阕写的是苏轼泛舟西湖之上的情景,霜降过后,长淮已然没有了原本的波澜壮阔,耳边只有颍水缓缓地流淌,就像有人在呜咽一样。而在这个时候,听到水面上传来阵阵歌声,唱的正是恩师欧阳修作的词,此情此景让苏轼不由感怀,时间飞逝便如飞电一般,虽然现在距离恩师在泛舟颍州西湖之上已然过去了43年,但是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下阕前两句描写世事的无常,草尖的露水看上去晶莹剔透,但是滑落而下也只是眨眼之间的事,十五的月亮圆圆满满,但是到了十六便已经月缺,这两句其实正是合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之意。紧接着两句是对恩师的怀念,和自己一样和恩师熟识的人现在已经没剩几个了,只有西湖水波之中的明月和自己一样。当时欧阳修时常泛舟颍州西湖之上,所以“西湖波底月”才能对欧阳修熟识,奈何现在已然是物是人非。苏轼这首词虽然写景,但所有的景都是为了抒发对于恩师的怀念之情,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难得的佳作。此词一出,不少人就觉得和欧阳修的原作如出一人之手,而后世更是不断有人将二作拿来比较,可谓千年难分高下。让我们再来看看欧阳修的原作:《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北宋.欧阳修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写这首词的时候,任颍州太守的欧阳修即将被调任,于是泛舟湖上,表现出对山水的不舍。词的上片写也从西湖辽阔的烟波开篇,风里传来了种种丝竹声。后两句是舞者一曲舞罢,一杯美酒下肚,香腮红云。词的下片则由美景转为伤感,明朝各奔东西,于是眼前的风与月也变得惆怅起来。欧阳修以辽阔的西湖为背景,将歌舞酒宴美与离别的忧伤写尽,哀而不伤,从容不迫,自带一股雍容之气。这两首同一地点写的同韵词,大家更喜欢哪种呢?欢迎讨论一、二。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yfjy/10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